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小东:明清以来闽海岛屿的行政区划.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z****
  • 文档编号:259608042
  • 上传时间:2022-0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7M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以来闽海岛屿的行政区划厦门大学历史系 王小东摘要:中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岛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岛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海岛文化海岛政区的设置,标志着沿海岛屿及其海域逐渐纳入中原王朝体系行政区划是以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海岛的行政区划变迁的探讨,可以折射出海岛经济开发的过程明清以来,闽海岛屿的行政区划从军事控制为主逐渐向行政区划的治理方式转变,具体而言,明朝在海岛建立卫所与水寨,通过军事控制将海岛及其居民纳入王朝体系;清朝在海岛设置厅制,贯彻清廷政令和权威,逐步把国家制度和文化推广到海疆;民国时期在海岛推广县制,完成了海岛治理方式的转型,推动海岛开发与区域整合关键词:明清以来;闽海岛屿;行政区划中国历史上的海岛及其居民应该成为海洋史学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东南海域,特别是闽浙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岛作为重要的海洋空间,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岛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海岛文化近年来随着海洋意识的觉醒,关心海岛的学者日见增多,海岛历史研究渐成一股热潮,“海岛在海疆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人文特征,还是其人文形态,不仅突显出海疆史研究的内涵和精髓,而且成为海疆史学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李国强:《海岛与中国海疆史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树立以海洋本位的思维,把海疆史扩展到海洋史,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文明建设服务,是新世纪的使命 杨国桢、周志明:《中国古代的海界与海洋历史权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但是,现有的海岛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依然有限,不足以深究其底蕴,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海岛史地研究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海岛的历史问题:有些以海岛开发为中心进行宏观研究,如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李德元:《明清时期海内移民与海岛开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光: 《中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地理学视角》(海洋出版社2012年);有些主要关注海岛管理、海防、海疆等专题研究,如王潞:《清前期的岛民管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鲁延召:《明清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卢建一: 《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有些对某些具体岛屿进行研究,谢湜: 《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历史地理》2015年第2期),王日根、徐枫:《“争沙”案所见明代崇明地方社会秩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还有对海岛文献的整理出版,如《中国古代海岛文献地图史料汇编》(蝠池书院出版社2013年版),卢建一: 《明清东南海岛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海岛居民,古代中国称为“岛夷”,最初见于《尚书·禹贡》,《唐开成石经》称为“岛夷皮服”和“岛夷卉服” 《景刊唐开成石经(附贾刻孟子 严氏校文)》,《尚书》卷三,《禹贡》,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第129下页、第130下页各刊本广泛沿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六,《禹贡》,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47上页、第148下页但是“岛夷皮服”又作“鸟夷皮服”,《史记·夏本纪》引为“鸟夷皮服”,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第53页《汉书·地理志》引为“鸟夷皮服”; [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第1524页岛夷卉服”亦作“鸟夷卉服”,《汉书·地理志》引为“鸟夷卉服” [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第1528页古代“鸟”与“岛”音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岛”:“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从山鸟声”,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九篇下《山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第438上页《尚书正义》注曰,“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 《尚书正义》卷六《禹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47上页。

      1968年新出土的熹平石经有一个重要发现(见图1),熹平石经作“鸟夷皮服”, 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第190页与《史记》和《汉书》内容一致,清代学者胡渭指出冀州作“岛夷皮肤”,“唐初亦作‘鸟’字,今本作‘岛’,盖开元中所改也 [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汉朝的《禹贡》叙述冀州作“鸟夷皮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汉朝《禹贡》扬州亦作“鸟夷卉服”的结论,因为《史记》扬州作“岛夷卉服”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第58页刘起釪先生认为《尚书·禹贡》冀州作“鸟夷皮肤”,扬州作“岛夷卉服”,“扬州岛夷,指东海南海大小岛屿上的少数民族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禹贡”,第547页、第635页刘起釪认为,“《史记》扬州作‘岛夷’而冀州作‘鸟夷’,系据先秦传至汉代《尚书》本《禹贡》原文,甚确《汉志》冀州作‘鸟夷’,是而扬州亦作‘鸟夷’,甚误卫包妄改伪古文冀州鸟夷作岛夷,清儒遂谓扬州岛夷亦卫包改作,江声、段玉裁、皮锡瑞进而谓《史记》扬州为浅人据伪古文妄改为岛夷。

      不知扬州原自为岛夷因此,“岛夷”源自《禹贡》扬州“岛夷卉服”,而非冀州“岛夷皮肤”宋元以后,“岛夷”不再是中国海岛居民的称呼,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中“岛夷”指的是“海外夷国” [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图1 6874号残石 阳面,《皋陶谟》《益稷》《禹贡》经文;阴面,《秦誓》经文《书序》和校记资料来源: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第187页明清以来,“七省之海疆,莫甚于广、闽、浙;广闽之海,惟闽为最论形势,东防倭而西防夷”, [清]俞正燮撰:《七省海疆总论》,载自《清初海疆图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6年版,第11页闽洋袤延二千余里,其孤悬海中,如厦门、台湾,固属最为险要,其次如澎湖、海坛、铜山等处亦皆四面环海,无城可守,至滨海各县,口岸林立,一帆可达 [清]吴文镕撰:《吴文节公遗集》卷六,奏议《海口预备攻守情形折》,载自《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七年吴养原刻本影印,第239上页闽海岛屿孤悬海中,“闽四岛,相传厦门主富,金门主贵,海坛主贫,澎湖主贱 [清]杨俊撰:《岛居三录》,载自《台湾文献汇刊》第五辑第十六册《湄洲屿志略 岛居三录》,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99页。

      厦门即嘉禾屿,又名鹭岛,经济开发始于唐代,大中元年(847年)置嘉禾里,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永宁卫中左所并筑城;金门旧名浯洲,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置牧马场,宋熙宁、元丰年间置翔凤里,明中叶全岛基本上得到开垦;海坛即平潭岛,唐朝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元朝隶属福清州,明洪武年间因倭扰而迁其民于内地;澎湖,南宋时隶福建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于同安县政区变动与地域开发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以来闽海岛屿的行政区划及变动,考察海岛开发与管理模式一、卫所制——明朝海岛城寨的营建谭其骧先生最早指出明代的某些都司卫所是一种地方区划,“置都司卫所于未尝设州县之地,于是此种都司卫所遂兼理军民政,而成为地方区划矣 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禹贡》第3卷第10期,1935年;后收入《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顾诚提出明代“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论点,认为明代军事系统的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同行政系统的基层组织——州县一样,是一种地理单位,管辖不属于行政系统的大片明帝国疆土 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后收入《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周振鹤继而提出“军管型政区”的概念,将实土卫所视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卫所制度被看作是明朝对国家疆土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重新认识了卫所制李新峰则认为,“明代沿海卫所仍宜视为非实土卫所,而不是实土卫所或准实土卫所,明代军事政区宜视为民事政区的辅助而非并列系统 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的行政区划》,《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明洪武时期,颁布禁海令,所谓“片板不许下海”,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了大量用以防御倭寇的卫所,实施了严密的“巡检”制度以福建为例洪武十七年(1384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洪武十七年正月壬戌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经略福建,广置卫所,搜民为兵,“选丁壮万五千余人,筑城一十六,增置巡检司四十有五,分隶诸卫以为防御”,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洪武二十年四月戊子其中永宁卫所领的金门所与中左所,镇海卫所领的铜山所,俱在海岛明朝厦门岛置中左所,“中左千户所城在同安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周围四百二十五丈,广九尺,高一丈九尺,窝铺二十二,门四,各建楼”,金门岛置金门所,“金门千户所城在同安浯洲屿,北倚山,东西南阻海。

      洪武二十年江夏候周德兴筑,外环以壕深,广丈余,周围六百三十丈,基广一丈,高一丈七尺,窝铺三十六,门四 [明]阳思谦修,徐敏学、吴维新纂:《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四,《规制志》上“卫所城”,台湾学生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321页、第321-322页在厦金二岛筑城驻军防御,“金门千户所原额操海、屯种等旗军共一千五百三十五名……中左千户所原额操海旗军一千二百四名 [明]阳思谦修,徐敏学、吴维新纂:《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十一,《武卫志》上“卫所旗军”,第927-928页同安县……距县八十里隔海,自十七都至此,俱浯洲地方……距县六十里隔海,自二十一都至此,俱属嘉禾里”, [明]阳思谦修,徐敏学、吴维新纂:《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一,《舆地志》上“都里”,第86-87页厦金二岛居民,皆属同安县管辖,不属中左所与金门所因海防之需,明朝将海岛居民迁徙内地,海岛被视作“化外之地”,成为盗贼巢穴明朝在福建沿海设置烽火门、小埕、南日、铜山、浯屿等五水寨,皆在岛屿之上,《福洋五寨会哨论》载:烽火门水寨,设于福宁州地方,以所辖官井、沙埕、罗浮为南北中三哨其后官井洋添设水寨,则又以罗江、古镇分为二哨,是在烽火、官井寨,当会哨者有五。

      小埕水寨,设于福州府连江县地方,以所辖闽安镇、北茭、焦山等七巡司为南北中三哨,是在小埕寨,当会哨者有三南日水寨,设于兴化府莆田县地方,以所辖冲心、莆禧、崇武等所司为三哨而文澚港水哨,则近添设于平海之后,是在南日寨,当会哨者有四浯屿水寨,设于泉州府同安县地方,上自围头,以至南日;下自井尾,以抵铜山,大约当会哨者有二铜山水寨,设于漳州府漳浦县地方,北自金山,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大约当会哨者有二彼此会合,循环无端,一似织锦回文由南而哨北,则铜山会之浯屿,浯屿会之南日,南日会之小埕,小埕会之烽火,而北来者无不备矣由北而哨南则烽火会之小埕,小埕会之南日,南日会之浯屿,浯屿会之铜山,而南来者无不备矣哨道联络,势如常山,会捕合并,阵如鱼丽,防御之法,无踰于此 [明]胡宗宪:《福洋五寨会哨论》,载自[明]陈子龙编:《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十七明高祖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上……作烽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