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docx
6页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有好朋友吗?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师:加法和减法也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它 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 ②怎样计算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③引导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①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
根据题目画出 线段图 ②分析两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 ③引导学生与第(1)小题比较、分析得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加法,小组内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并找一找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2)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那减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3)沟通梳理加、减法间的关系 师:通过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吗? (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检测反馈 1、看课件,完成基本训练 2、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2、3、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二篇: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1200字 教学目标: 1、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追记: 求 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
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