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测练考题含答案(考练提升).doc
30页近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考测练题及答案第一批行路难一、考题回顾1.题目:行路难2.内容: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答辩题目: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三)深入研读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5)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三)小结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四)作业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参考答案】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苏州园林一、考题回顾1.题目:苏州园林2.内容: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3.基本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答辩题目: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4段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三)深入研读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①明确: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明确:引用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③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四)拓展延伸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五)小结作业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能写出如此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下堂课进行交流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参考答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我设置了问题: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假山池沼的配合。
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第二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1.欣赏《泰山》相关视频2.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3.介绍文体二)朗读指导,新课教学1.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板书: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板书:近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板书:凝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板书:愿望)(四)进入研读,探究情感1.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六)作业小结1.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