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17页第第3 3课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讲:苑金铭自学:1.颁布“推恩令”的背景及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措施3.行省制度的创立意义4.汉至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措施5.科举制极其意义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收精兵收精兵削实权削实权制钱谷制钱谷元:行省制度 两汉时期,皇帝对宰相待之以礼宰相谒见皇帝两汉时期,皇帝对宰相待之以礼宰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宰相座,还时常赐茶宰相生时,皇帝起立,赐宰相座,还时常赐茶宰相生病了,皇帝还要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只能上朝奏事也均有座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得到赐茶更是奢望据说是宋站着同皇帝议事,得到赐茶更是奢望据说是宋太祖开始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太祖开始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的眼睛昏花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段故事反映了什么?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汉:内外朝制度(“内朝”亦称为“中朝”)唐:三省六部宋:加强君主专治的措施元: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正中制隋:隋炀帝始设进士科,随后各朝各代进行完善总结: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实事(两条主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推恩令的作用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返回“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为之耳——安重荣返回收精兵: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取朝中大将手中的兵权;又抽调全国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太祖又把禁军分别划分互不统属的“三衙”统领,但是发兵权归枢密院削实权:削弱地方首长的权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为了防止州郡长官的权力过大,又在其下设通判,以监视州郡长官制钱谷: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返回行省制度的影响:1.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返回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1.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提高办事效率3.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备,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返回宋加强君主专治的措施1.三省六部有名无实2.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3.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4.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利5.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利返回 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他说:“方今天下大吉,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返回科举制的影响: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2.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3.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4.这一制度为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这一制度为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