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项目管理)郓城县风沙区生态防护林造林及高效经营技术推广项目实施.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管****问
  • 文档编号:129922655
  • 上传时间:2020-04-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5.57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郓城县风沙区生态防护林造林及高效经营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1概论1.1项目名称 郓城县风沙区生态防护林造林及高效经营技术推广1.2项目主管单位 郓城县林业局1.3项目性质 新建1.4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主要推广三个适应鲁西南黄泛沙地生态环境、生长速度较快、材质好、经济效益高的杨树品种,分别是:中菏二号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I—107杨(也称尼娃杨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和 W141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W141)推广包括培养目标、造林密度、配置方式、苗木规格、整地标准、栽植技术、合理施肥、合理浇水、农林间作、林地耕抚、合理修枝、病虫害防治等配套造林技术,在国有何庄林场和李集乡营造示范林1000亩1.5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3月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5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30万元,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补助20万元1.7项目建设目标春季造林成活率95%、保存率95%,幼树抽梢长度1米,胸径生长量3厘米,无病虫危害冬季造林保存率95%以上项目结束后,继续加强管理,至工艺成熟龄进行采伐,可生产优质木材2万方,实现产值1500万元。

      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2.1.1自然地理2.1.1.1地理位置郓城县位于东经11540′~11608′,北纬3521′~3552′,山东省菏泽市东北部西接鄄城,南临牡丹区、巨野,东靠济宁市的梁山、嘉祥,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相望东西宽35.71km,南北长44km,总面积1643 km22.1.1.2地形地貌项目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47.5~38.5m之间,高差9m,地面坡降在1/5000~1/10000因受历次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形成缓平坡地、浅平洼地、河槽地、河滩高地四种微地貌类型,面积分别为108109hm2、43375 hm2、7887hm2、4929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65.8%、26.4%、4.8%和3%2.1.1.3土壤郓城县土壤均为潮土按表层质地,全县壤土53839.2 hm2,占可利用面积125906.7 hm2的42.7%;砂壤65052.6 hm2,占51.7%;沙土4257 hm2,占3.4%;粘土2754.9 hm2,占2.2%2.1.1.4气候条件郓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42.4℃;年平均无霜期208天,日照时数2479.7小时,≥10℃积温4543℃;年降水量694.7mm。

      雨热同期,适合多种植物生长2.1.1.5植物资源郓城县内共有木本植物45科75属113种,主要用材树种有毛白杨、黑杨、刺槐、白榆、泡桐、旱柳、臭椿、法桐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桃、杏、葡萄、大枣、香椿等野生植被主要有小蓟、白茅、野古草、狗尾草、马唐草、马绊草、芦苇、碱蓬、藜类等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花生、甘薯、瓜菜类等2.1.2社会经济状况全县现辖11个镇10个乡,1041个行政村截止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117.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71万人人口密度715人/平方公里,人口净增率0.6%全县农业劳动力55.64万人200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GDP)1025268万元,农业产值294863万元,林业产值9384万元,牧业产值146924万元,财政收入63356万元,人均GDP10473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万元2.2项目建设单位经营管理概况2.2.1机构、人员、技术力量、设备设施郓城县林业局下设林业站、科技推广站、森保站、种苗站等9个业务科室;财务科、造林科、公安科等6个行政科室下属事业单位有国有林场1处,苗圃1个,21处乡镇林业站全县现有林业干部职工3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3人,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27人。

      郓城县林业局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高,连续六年在菏泽市林业工作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营造林先进县,山东省林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沙化监测先进单位,山东省部门绿化先进单位山东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单位,单位实行严格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级一体化核算体制,严格收支管理郓城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新品种引种工作,拟定全县的林业科技推广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林业科技项目的立项、上报、组织鉴定及资料管理工作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4人郓城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高,连续多年在菏泽市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考评中名列前茅,多年来引进推广了中林46杨、中菏一号杨、I-69杨等杨树良种、引进推广了泡桐毛白33、23、08等泡桐良种,其中中林46杨推广栽植面积超过50万亩,为郓城县的林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2.2郓城县风沙化土地及治理郓城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据县志记载: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大溜由赵王河入郓,两年未能堵复,自此黄河改道流经郓城1936年7月黄河自鄄城临濮董庄决口,黄河大溜由陈坡黎桥入郓,横穿郓城,形成鄄郓大沙河,自此,每到春冬季节,风沙弥漫,夏秋季节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郓城县沙化土地分布在郓城镇、双桥乡、黄安镇、南赵楼乡、张营镇、潘渡镇、黄集乡、张集乡、李集乡、水堡乡、陈坡乡和国有何庄林场等单位,沙化土地面积14732.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全县沙化土地总面积14732.2公顷中,固定沙地2426.3公顷,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6.5%;沙化耕地12305.9公顷,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3.5%按沙化程度分:全部为轻度沙化土地按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12305.9公顷,林地2426.3公顷按治理措施分:人工造林2436.3公顷,其他治理措施12305.9公顷按植被盖度级分:植被盖度级≥80的1516.0公顷,占固定沙地的62.5%;植被盖度级70—79的453.0公顷,占固定沙地的18.6%;植被盖度级60—69的26.8公顷,占固定沙地的1.1%;植被盖度级50—59的430.5公顷,占固定沙地的17.8%按主要植物种类分:固定沙地中主要植物为杨树的2137.8公顷,占固定沙地的88.1%;主要植物为其他植物的288.5公顷,占固定沙地的11.9%郓城县沙区土壤质地多由粉沙组成的沙土和壤沙土,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解放前为流动沙地,飞沙弥漫,在郓城县流传着“清丰南乐大沙窝,赶不上郓城西北角”之说。

      解放初期,风沙肆虐,给当地群众造成很大损失春季风起沙扬,危害村庄,危害生活,饭里有沙,水里有土,沙区群众说:“一年至少吃块坯”春季幼苗极易受害,在风沙危害下拿不全苗,有的甚至被风沙打死,夏秋抵抗旱涝灾害能力差,雨少易旱,禾苗枯黄,雨多易涝,一片汪洋,沙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相当艰苦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群众积极性,对沙区进行治理首先在风沙化严重的西沙河故道地区建立了国营何庄林场,带动周围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种草、压条、造防风固沙林,当地沙区农村曾出现了受国家和华东表彰的林业劳模通过20多年的治理,到七十年代,原来的流沙基本上改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植被基础薄弱,加之水利设施的不完备,治沙工作仍出现了一些反复,特别是文革后期,沙区的生态平衡仍然比较脆弱,沙区年水土流失量106万吨,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标准化肥9000吨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的陈坡乡,1978年由于受风沙危害和干热风的袭击,12000亩小麦濒于绝产,15000亩小麦减产,小麦平均单产只有48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封沙育林、植树造林活动,大搞林业“四化”(村庄林场化、农田林网化、河道林带化、农林间作化),加强了水利建设、开挖河道,特别是1995年沙化治理以来,每年投入200万元植树造林、整修灌溉系统,据统计,95—98年,共营造乔木林1899公顷,林网化建设3806公顷,沙改田456公顷。

      现在基本消灭了半固定沙丘,土壤风蚀现象减少了,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群众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以陈坡乡为例,近几年来,小麦平均单产一直保持在500斤以上,是1978年的10倍多,年均增产小麦1700余万斤,直接经济效益600万元,人均增收260多元1999年以来,更是加大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力度,对沙区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沙区生态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原来的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一些低产沙化耕地进行了人工造林,在沙化耕地中进行了农田林网化和农林间作化建设,加快了沙化土地向良性方向转化的进程2.2.3林业生产成就与问题长期以来,全县林业部门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大力发展林业生产,着力推动林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重点实施了五大林业工程一是速生丰产林工程利用黄河滩区、鄄郓巨大沙河等沙荒地和四旁荒地,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基地共发展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林基地8处,千亩以上的10处,建成杨庄集万亩工业原料林、李集3万亩黄河滩区杨树丰产林、侯咽集镇2万亩丰产林示范区、随官屯镇万亩丰产林等5个亮点工程,带动全县杨树速生丰产林大发展,全县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到40多万亩。

      二是绿色通道工程按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每侧50米宽、铁路及县乡道路每侧30米宽、主要河道河堤全面绿化的标准,基本完成了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共建设绿色通道728公里,其中绿化铁路46公里、公路324.1公里、主要河道257.9公里,折合片林面积11.3万亩,形成了“人在树间走,车在林中行”的平原森林景观三是农田林网化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和补植完善力度,按照每200亩一个网格的要求,全县157万亩农田全面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四是村镇绿化工程以村镇街道绿化和围村林更新改造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和保护林木资源,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推进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五是林下经济工程以增加林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涌现出随官屯、潘渡镇的上林下鸭、李集的上林下鸡、张营的上林下羊、丁里长镇的上林下兔、陈坡乡的上林下貂、杨庄集镇的上林下草等一批林牧结合新典型,推广面积达3万余亩,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近1.3亿元充分利用现有林木资源优势,用新型工业化观念和举措推进产业化经营,走“小产品、大产业、小规模、大群体、小资本、大聚集、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路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发展,在黄安、唐庙、南赵楼、武安、双桥等乡镇形成了以杨木旋切单板为主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扶持壮大了一批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如顺兴木业、春达木业、聚力木业、兴安木业、四达木业、华宇木业、水浒木业、天源木业、森鹏木业、九州木业、森信木业等。

      2006年,春达木业有限公司、顺兴木业有限公司和兴安木业有限公司被评为菏泽市林木工业龙头企业,同时,春达木业和顺兴木业还进入了菏泽市林木工业六十强林木工业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多层板、建筑模板、科技木、细木工板、中密度板等共7大类1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韩国、中东各国等林木工业实现了“四化”,即产业布局上实现了区域化、产业发展上实现了集群化、加工过程上实现了专业化、市场开拓上实现了信息化林业资源培育与木材加工相互促进,产业化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日益显著郓城县基本形成了以绿色通道为主干、农田林网为骨架、村庄绿化和大面积片林为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