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5页2.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全盘集体化、消灭富农、行政命令、 大规模、群众性 (5)成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促进了苏联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工业化所需的原料 资金粮食,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6)问题: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要 求过急,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损害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落后,严重制约苏联 经济的长远发展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原因 A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际环境险恶 B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政治 经济文化的落后性 C主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 理解 (2)形成过程 A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1924—1953 B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C取消新经济政策 D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特征 A经济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 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 段管理经济;单一的公有制 B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 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C文化 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4)评价 A积极(功绩)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国家能够 按照计划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为苏联快速工业 化、工业强国奠基);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被一些国家所借鉴;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B消极(弊端)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 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见前面4)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给日后发展埋下隐患; 被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走向僵化,成为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社会根源 C认识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二战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利于经济长 远发展; 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