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公共性转向.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35498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公共性转向 摘要:21世纪以来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时代从观念到局部的热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体现的是一个公共性文化的实践与反思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各种公共性危机,文化与价值的公共性丧失,公共文化、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等话语的出现,体现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动向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学,公共性,转向分类号:G250图书馆从其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就具有一种公共性的本性作为社会的常设文化机构、制度之一,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公共性本性毋庸置疑而且,近几年来图书馆实践界和学术界对图书馆公共性的学术探讨也日益深入,例如图书馆的实践界由湖南图书馆倡导发起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的学术界由范并思、蒋永福等学者倡导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以及程焕文的“图书馆精神”系列研究,掀起了图书馆实践界和学术界的一股图书馆公共性研究的热潮图书馆的公共性话题本身就体现了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深刻的思想价值公共性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趋向,代表着图书馆学价值演进的方向,理性地表达着社会及读者的需求,表达着图书馆人的一种心愿和智慧,是对图书馆与时代及读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种思考和提升。

      近年来,图书馆服务领域出现了某些不和谐音,需要我们对图书馆的某些公共性缺失问题做深入的反思图书馆应进一步发挥其面向整个社会和读者的公共性文化属性,应该在人文性转向的总体目标下实现向其具体目标公共性转向的转向从实现与社会及读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实需要看,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公共性转向,已成为现代社会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迫切问题之一,已成为图书馆思想的主要内涵,还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新的理论资源,并以此为基点,形成图书馆学研究新的学术气象1 公共性转向:始于图书馆的公共性理想与公共性伦理追求我们看到,公共性观念在当代凸显,不单是理论逻辑自身演进的必然,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人类当下所面临的生存境况与社会格局使然: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和价值冲突文化的诊断者们忧心忡忡地认定,称20世纪是“公共性失落”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怀疑、焦虑和虚无的世纪,进而,一种担忧便浮现出来:社会科学能够应付这一挑战吗?当今社会科学的现状似乎完全证实了这样一个论题,即现代文明危机具有系统性它不仅囊括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机制,而且还包括人的世界观、目的观和存在观从本质上分析,这是时代的一种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困惑与迷失的表现。

      图书馆的情况,,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否则,我们就缺乏一种全局的观念和意识,缺乏一种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因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种大众性的文化机构/制度之一,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困惑与迷失,也会有首当其冲的体现图书馆学作为一种反映图书馆实践的理性之思,在公共性及公共性迷失等话语凸显的时代,尤其是在当代图书馆公共性理性较为淡漠的情况下,一个主要方向就在于把握、提炼、表达和阐释图书馆现象和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深蕴的公共性的内容、本质、意义、文化性价值、理性以及人文化价值追求等问题当前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视角,是建立在开放的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基础之上,对图书馆的公共性理想和伦理的认识和再认识而这些认识和再认识都与社会和读者息息相关公共性的视角为图书馆界提供了一种公共性理想和伦理的图景和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使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公共性转向都有了现实的必要和可能性,也使我们必须面对作为机构、制度的图书馆其公共性的公共生活领域,与作为个体的社会和读者,其“权利意识、选择”的私人生活领域的相互关系问题、知识与信息的开放问题、读者服务的质量问题、矛盾冲突的伦理等重大问题于是,相对于图书馆的传统意识和时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需要,在因为技术的改进而使某些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有所滑坡的情况下,图书馆的公共性转向观念就这样适时的出现了。

      我们看到,始于图书馆的公共性理想与公共性伦理追求的公共性转向观念的出现,其公共性的理想与公共性的伦理追求一如人们的心愿,始终体现着图书馆人对读者对社会的一种人文情怀,体现着图书馆人在新的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并奉献社会的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图书馆的公共性转向是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和要求通过图书馆的各种活动,例如图书馆与社会和读者交流的图书馆服务现象形成公共性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图书馆的公共性得以更好的展开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和网络世界的普及带来的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却在某种程度上磨蚀着这种公共性,甚至是丧失着这种公共性在图书馆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公共性的磨蚀和丧失,更为明显和令人痛心,因此我们也同样呼吁恢复并加强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研究的公共性意识2 公共性转向的理论助燃:图书馆是体现信息公平的重要机构或制度之一图书馆的公共性转向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性转向,而图书馆的人文性转向的具体形态和重要成果就是信息公平反过来说,信息公平理论又对图书馆的公共性转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信息公平就构成了图书馆公共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助燃在当前时代,信息这个概念本身已经成为重要的语言符号,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基本表现形式无不被信息及信息化所覆盖。

      图书馆因其现象本身与信息概念更为亲密,因此图书馆界对信息公平理论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也更为迫切公共性话题”在图书馆界的多维度呈现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从学术的意义上讲,图书馆的公共性本身成了一个问题,一个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值得全方位探讨的问题;一个有着美好的理论远景和独特价值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展开了较好的研究,试图对其本质意义上的内涵做更多的揭示同时,图书馆“公共性话题”的触角也伸展到了图书馆的实践界,无论是我们图书馆人还是广大的读者,因为感受到图书馆缺乏更为广泛和人文意义上的公共性,而呼吁和期盼图书馆更多的公共性的发挥,使图书馆不再仅仅是窗明几净的一方乐土,而是天堂般美妙的共享共用的公共性的人文大花园应积极回应“公共性话题”,探索图书馆走向信息公平的理论必然和必由归路,在一个新的基点上对新时期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展开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理性反思,以期求得一种共识意味的“公共性”智慧,更好的对图书馆实践给予指导而回应的前提首先就是我们对信息公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公平、平等及人人生来平等是现代社会我们熟悉的概念和理念,是天赋人权关于“公平概念”,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论述可谓是汗牛充栋一般来说,公平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

      信息公平,则指的是人们的公平思想在信息活动领域中的反映,是指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利益关系上处干平等的状态众所周知,通行全世界图书馆界的法规性文件、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国际图联近年连续发表《格拉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国际图联宣布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要一视同仁地为用户提供资料、设施和服务不允许出现因种族、国家或地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宗教或政治信仰等任何因素而引发的歧视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第二个百年来临之际,展开一个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以弘扬现代图书馆精神,协调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走近贫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1]这些都非常理性而明确的表达了图书馆人对信息公平的清醒和向往的理想追求程焕文教授也曾精辟地指出:“你只要是一个人,只要你一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权利应该是整个社会赋予的这一原则看上去很平常,是最普遍的原则。

      中国图书馆界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权利还美其名曰是科学管理因此,《公共图书馆宣言》讲的是最普遍的原则,对所有图书馆都是适用的[2]获得并了解信息是最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早已取得共识因此,向社会所有人即公众读者提供服务,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使每个人都能平等的获得信息资源并得到信息保障,就成了所有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一种社会制度这里,公平作为一种必备的原则,在图书馆精神的体现中至关重要有许多专家学者都论及到公平原则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术界关于图书馆权利及法规制度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视角,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3 公共性转向:来自于图书馆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实践在图书馆学术研究方面,图书馆理论家们对图书馆公共性实践给与关注和热情,并身体力行,投入到用图书馆理论来指导和改变图书馆公共性实践的实际行动中例如,王子舟教授在2004年曾组织研究生赴5省10县进行大范围基层图书馆调查,撰写了《基层图书馆生存状态忧思录一5省10县图书馆调查纪实谈》[3];李国新教授2005年利用暑假间隙赴湖南衡阳调研基层图书馆情况,发表文章《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

      [4]再如王子舟教授的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弱势群体图书馆知识援助的政策研究”,杨文祥、范并思等专家正在进行的关于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关于信息公平获取的政策研究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理论家对图书馆实践界的关注和热情各级图书馆学会的课题研究对公共性图书馆实践给与关注和热情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的2004年的苏州年会以“纪念中国图书馆百年”和“图书馆精神”为主题,使图书馆精神和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宣传和融合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使这一年成为“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历史性回归”的一年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的理论峰会,确立了“图书馆权利”的主题中国图书馆学会还面向基层和实践举办一些专题会议,如2005年10月在河南林州举办的“首届百县馆长论坛”,这次会议围绕“中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并形成重要成果《“百县馆长论坛”林州共识》中国图书馆学会还采取多种形式,如2006年7月组织业界专家、教授赴贫困地区免费讲学,宣传公共图书馆精神等在各省市区,各级图书馆学会对当地的图书馆公共性实践也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热情图书馆学的各类专业期刊对图书馆公共性实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热情图书馆理论界主张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公共性实践中有重要影响,专业期刊的大力探讨和推波助澜是功不可没的。

      许多期刊以征文、专题、专栏形式,集中推进“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相关研究,有力的指导着和改变着图书馆的“公共性”实践在图书馆实践领域,近几年来,随着公共性图书馆精神的广泛宣传和深入人心,在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管理和读者服务中,涌现出大量的体现公共性图书馆精神风貌的办馆新模式和读者服务新形式,使图书馆针对读者的服务更具人性化人文化读者的阅读权利和信息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满足这些都体现出了图书馆“公共性精神”的可喜的变化趋势,值得我们更多的期待例如,一批在图书馆界担任领导职务的图书馆学专家如程焕文、吴唏、肖希明、倪晓键、代根兴等,较早的就自觉地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实行“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相关理念,如程焕文馆长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治馆理念和服务理念获得成功,在大学图书馆界乃至整个图书馆界都产生深远影响;图书馆实践界积极响应理论方面还有许多例子,例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建设;“武汉宣言”表明大学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的认同和支持;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一大批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的开展,都说明图书馆实践界自觉接受图书馆理论界指导的诚意,体现出在理论图书馆精神指导下的实践图书馆精神的深刻变化和可喜趋势。

      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界创造了大量的新经验,而上海图书馆等的免费服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