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通过历史教学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docx
6页探索通过历史教学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 芮小琦【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初中生存在一些错误的和不良的观念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加强“三观”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教师投入真挚的感情,以学生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挖掘教材细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关键词】“三观”;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一、何谓“三观”以及初中生“三观”现状本文中的“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也叫宇宙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初中阶段是由儿童向少年发展的时期,也是“三观”逐步形成的过渡阶段相关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三观”总体看来是比较正确和健康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和不良的观念诸如以下几点:一是空泛的爱国主义观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二是淡漠的集体主义观比如不爱惜公物、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等三是功利化的理想追求不少学生价值选择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唯一标准。
二、历史教学在“三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在传统教育中,历史学习地位很高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过去和现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对中外历史、东西方文明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纷繁芜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讨,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还能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三观”教育的途径探索首先是教师方面要想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那么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做到以情动人,感化学生一个激情四射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的观念会深受影响比如讲造纸术时,我课前带领学生准备了若干种书写材料,上课时让学生分别在各种材料上写上一些文字,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少数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原因,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分析之后我又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都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心得体会。
不少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人们就无法记录下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在教学中,有时还需要教师具有煽情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时,我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这首诗歌,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并使学生深切体会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实现祖国统一又如在讲《抗日战争》中反映日军暴行的南京大屠杀时,我采用了一个日本记者目击日军暴行后的一段描述:“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河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短短几句话,就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震撼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是真的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其次是学生方面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学生所形成的“三观”还处在初级水平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角色定位分[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别是北京的大学生、上海的工人、军阀政府与外国记者等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上海工人的身份给在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亲历上海五四运动的信,第三组同学请以政府官员身份写一篇事件通告,第四组同学以外国记者角色写新闻报道等同学们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角色扮演,体验当年的爱国激情;并且通过书信与新闻报道等文学手段,准确地展示自学成果,抒发爱国热情达到了提高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学生的这种体验学习除了感受、感念之外还有感悟,也就是理性经历阶段其表现是能够完整且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
再次是教材方面在历史学科中,出现了众多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和富于正义感的正直之士,还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也有锐意进取的改革家,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的绝好内容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学习他们的特殊品质,汲取精神力量,这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良好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启迪学生心智比如林则徐的“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孟子的“威武不能曲,富贵不能淫”通过挖掘教材细节,比如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影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尾照应,条分缕析,重点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四、反思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很玄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三观”教育显得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还有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等原因然而这不正是对我们提出了要加强改进历史教学中的“三观”教育吗?参考文献:[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赵亚夫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