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道互补人格结构的可能、必然与完成.doc
3页儒道互补人格结构的可能、必然与完成——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学考察 中国的文化是从原始民俗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原生文化,旧的公社组织形式被保持,血缘基础不曾打破在思想领域,传统的观念也沿袭下来,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仍被视为天地作赐之民彝,不得忤逆当春秋战国时期世衰道微,“上下无礼战虐并生”出自司徒之官(冯友兰谓之文士)以助人君明教化为职责的儒家学派继续文武周公道统,欲挽狂澜于既倒它的领袖人物孔子孟子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匡正时弊,将远古道德教化的工具(礼)推向政治上层建筑,并且创立了这一使命之现实承担者士大夫的精神儒家那种政治思想可表述为德治主义:1〉政治权威须以道德为基础;2〉政治运作应以道德为根本;3〉政治目标应是道德秩序的确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描构孔孟创立的士大夫精神则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士尚志”就是要依据这一政治思想批判改造现实社会孔子要求士大夫忧道中忧贪,谋道不谋食“,认为“不仕无义,行义以达道”孟子进一步展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并且也规定了士的用世道路,“士之任也犹农之耕也”用世志在“格君心之是非”这种将身家性命与天下视为一体,志道行道的士大夫精神体现了当代社会学家所谓的知识分子本色即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也体现了先秦儒者那种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理想主义的自信与豪情从中国思想史的进程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已产生出人的自觉意识但它是在对社会道德的树立中萌生的,直接以伦理为内容这也表现在孔孟思想所隐含的人格设计之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德之不去也”显然,他看到了人性的好恶欲求,但又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置于其上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证明他乃是把道德上的完成视为最高人格目标孟子也不在欲上认性而将伦理道德说成固有的本质,“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之有他承认耳目之官(感性)的存在,却突出强调心之官的思维作用,因为它是恶性之所存因此他将前者称为“小者”,后者称为“大者”“天之所与者”他认为,大人、圣人和君子就应该“先立乎其大者”,即象孔子一样,把社会道德规范放在第一位,把道德上的完成定为最高人格目标仁,作为理想人格的终极描述,在主体的心灵中是有着具体社会内容的那就是克己复礼。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在观念系统的指导下,通过理性意志的调节作用,使主体自己全部的身心活动都符合特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以此心态待人接物安身立命为充分说明儒道在人格结构上互补的必然与可能,我们还得从主体对辅助文化的选择和现实对新人格设计的要求两个层面,对儒道两家思想作些对比分析作为归属楚文化的道家对中原礼俗持否定态度按其内在体系,道家思想可分为二个层次三项内容:形而上和形而下:道、术、生道是形而上的宇宙论,并构成整个体系的自然主义基本原则术于本于道的君人南面之术生则系指由道推衍出来的人生问题;它包括养身摄生和求心灵超脱精神自由两方面的内容术和生都归于形而下的范畴随着思想史发展的逻辑展开,道家思想的核心在庄子的努力下由重术转向重生,并在理论体系上趋于完备成熟儒家把人交给社会,道家则力图使人与物齐,返朴归真回自然,老庄从禀生之本和原生之质来理解人性,其理想人格的典型就是能保全实现那一原生之性而与道同体的至人真人因此,对于这一人格目标的实现来说,道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它内在于心,而外在于人的伦理纲常则没有什麽积极意义可见,在人性论和社会观上儒道两家观点有如针尖麦茫相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乃是同一个建立在小农宗法经济体制之下的文化系中的辨证矛盾,在更高层次上它们又彼得存在相互贯通之外。
它们都肯定人的价值,又都缺乏对人性的完整把握,看不到人类生活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二重性,片面将其中的一个方面突出为人类本质同时,在对待人的业已社会化的感性需要这一问题上,儒道两家都不能正确地视之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或以之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对立的恶;或将它限制在纯粹自然化的低级水平上,而看不到它作为人类发展的机动性意义另外,在理论形式上,两家都继承了殷周以来确立的天人合一模式例如,就其人格目标实现的过程描述和终极描述而言,儒家的贱形尽性是把人融入具体现实的伦理概念之中;通过修治齐平进入上下与田地同流的境界;道家的返朴归真则是把人导向抽象超念的道的法则中,通过清心寡欲向内体道而与物齐同内在于人心的道就是禀生之本原生之性,即老子所谓的“朴”对这种自然之性的保存和体认就是人格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真人至人),具体来说就是向内静观玄览,顺任因循自然之情因此,任何的巧伪智慧都不仅是多余的,也是有害的所以,这个结构中,情感系统与意志系统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道的回归意向,控制统摄着认识系统,从而使这种对人格目标的追求成为纯粹个体的神秘的心智活动而没有任何社会意义虽然其消极因素十分明显,却具有使人从外在生活及其限制中超脱出来,把本来外追求实现的种种欲求和冲动引向与内在而超越的道的契合这样一个显著特性,这正符合合挫折情境中知识分子的心理需要。
也为统治者所能接受虽然前文已不止一次予以论及,这里还是有必要将人格结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稍加说明它们都由知情意这心理三要素构成,都以大脑皮层及其周缘系统为物质载体但人格结构主要是从综合的抽象和静态的角度对它们间的关系进行表述心理结构偏重于知情意在具体情况中的相互作用平衡方式及原则等心理过程是知情意三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三者本是互相包含渗透的)表现与外的则只是认知的形式;所以,可以说思维模式是人格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功能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