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素倾心护百姓,谏诤留美名.pdf
1页□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刘黎辉杨浩物候及至寒秋,翠绿已为秋意笼罩在秋 风秋雨催促下,枝头树叶纷纷滑落,残留的也 是瑟瑟翻抖 春主生,秋主杀萧瑟秋风,气象衰飒, 最易勾起对前尘往事的缅怀和追忆10月末, 第十三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在莘县如期举 行来自五湖四海的王氏后人,共同追忆往昔 的先祖先宗 “三槐王氏,自北宋时贤人辈出,皆有芳 名将宗族荣耀推至巅峰的,是北宋真宗时期 的名相王旦他正色立朝,处事公正,为相十 二载,深得皇帝的赞许和信赖而他的幼子王 素,也继承衣钵,无论是任职地方还是为谏 臣,皆能恪尽职守,将清白家声维持不坠 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洪林说久历地方,处事得宜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一代名相 王旦撒手人寰作为宰相的幼子,王素此时才 刚满10岁,正是需要父爱庇佑的时候 王素幼年失怙,总有难以弥补的缺憾成 年后的王素,为官以父亲当榜样,言谈也常流 露追慕,大概也是父爱失位的缘故 居家守孝的王素思念亡父,身居庙堂的真 宗也没有忘记王旦辅佐真宗多年,不仅劳苦 功高,而且功绩彪炳对于有功之臣离世,真 宗一面临丧哀恸,辍朝三日,诏令京城十日不 举乐,一面将王旦子弟、侄孙等十余人悉数授 官。
王素正是在真宗的怜悯和推恩下,补授为 太常寺太祝的 太祝是个清闲的虚职平日无事,只在祭 祀大典上,负责读读祝文迎送鬼神而已这项 无聊的工作,王素却干得非常认真每当祭 祀,他都沐浴更衣,举止端庄,诵读之声琅 琅,给真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到了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王素 带着对亡父的敬仰,踌躇满志地踏入仕途不 过做官之前,他得先通过一项考试当年父亲 王旦就是中了进士后,从著作郎官职上起步 的不过,王素因为父亲的余荫,可以连跳数 级,直接到翰林学士院会考在经过一帮饱学 之士的策问考核后,朝廷赐他进士出身 进士功名,在北宋官场既是身份标志,也 是仕途倚靠王素取得了进士功名,无疑双脚 迈过了仕途的门槛他被派往颍州(今阜阳) 担任通判,成为一州的副长官 从这时起,王素在地方累计任职三十余 年,辗转东南西北多地,都有不俗的政绩可 言 王素虽出身名门世家,但不是嬉游无度的 纨绔子弟幼年丧父的伤痛,让他对人情冷 暖、百姓疾苦耳闻目睹任职地方后,他非常 重视百姓负担的减轻 王素刚任职濮州时,年刚弱冠,为当地官 吏轻视有豪强倚仗官府庇佑,在乡间欺压良 民,肆行不法王素上任后,用铁腕手段,依 法弹压处治。
他亲自率领衙役,昼夜查访为非 作歹的不法之徒那些原本认为他暗弱的小吏 和豪强,极为震惊恐惧,连忙收敛言行,不敢 再作乱 古人尝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官民关 系,即是如此北宋官员俸禄优厚,地方官又 经常加税,负责供养的百姓,税赋非常沉重 王素深知,历朝历代百姓揭竿而起,大多源于 官府的横征暴敛在濮州知州任上,他就多次 抵制过临时加税的冲动有一次,转运使想 加 征 杂 税 , 便 找 王 素 来 商 议 王 素 开 诚 布 公,分析当下形势,令其觉知利弊:“河流 不久前刚刚决口,百姓失生计困苦不堪如 今决口虽堵塞,但流民尚未安顿,百姓元气 未复,怎能在此时重敛呢?”王素又将请求 减免税赋的意见拟成奏疏,呈递朝廷不久 诏书下达,同意王素的请求,豁免了濮州的 税赋百姓听说这事,无不喜极而泣,竞相 传颂王素的恩德 等到王素担任转运使,负责财税事务后, 还继续革除弊政,祛民所急当时的各路转运 使,为了邀功取宠,博得“能吏”美名,在敛财方面无不尽心尽力他们在国家规定赋税 外,再另行加征所谓“羡余”,专程进献给皇 帝享用到仁宗时,此陋规已司空见惯,朝廷 也安之若素,唯有百姓哀鸿遍野王素上任伊 始,就反其道而行之,“罢去额外赋税数十万 缗”。
当地民心大悦,朝廷也“闻而善之”, 告诫诸路转运使遵照执行一时间,王素成了 转运使中的特立独行者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52岁的王素外 放至成都府巴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官员 可以各行其事,弊政更是不胜枚举王素上任 后首先提倡节俭,裁撤了“酒坊钱”等一系列 不必要的经费接着又取消成都自铸铁钱,平 抑物价当时巴蜀在官币之外,有权力自铸铁 钱流通可官府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一味无节 制滥铸滥发,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钱轻货重, 商旅凋敝衰颓,深受其害王素取消铁钱铸 造,当地百业兴旺,物价平稳运行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重,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后世熟读四书的官 员,无不烂熟于心,但真正能践行的却寥若晨 星为了百姓安危,王素可以不顾风险,不避 斧钺,将个人性命荣辱置之度外某年成都府 干旱,庄稼绝收,饥荒蔓延得很快王素深恐 百姓无食,出现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悲剧 他未接到朝廷的诏书,就私自开廪仓放赈粮 百姓领到了救命粮,自然不会流离失所,饥馑 也迅速平息下去只是私自开仓是重罪,王素 写好了请罪的奏折当奏折发出数日后,朝廷 的放粮诏书才到达府衙因为救民有功,王素 并未被追究责任 王素在成都数年,对自己简朴严格,对百 姓仁爱宽容,人情安康快乐。
蜀地百姓非常怀 念他,采录王素所行成《王公异断》一书 王素后出为河东四路(今山西地区)经略 使,负责北部边疆防御事务,总理一方军政 赴任当年,汾河泛滥,水患严重,众人束手无 策,进退失据,不知下一步怎么办王素认 为:“洪水若将临近的平晋县城淹没,接下来 必将灌入州城内到时百姓流离,士卒疲累, 局面将难以收拾他连忙组织众人加固河 堤,监察水情,捍卫城池工程竣工当夜,洪 水如期而至,河堤安然无恙,民心得以大安 地方历练,为王素积攒了丰富的处政才 能调入京师,则为他赢得了谏诤的芳名不避责难,敢进忠言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升平日久的北 宋朝廷,开始酝酿着变革当年三月,执政许 久的老宰相吕夷简因病重致仕仁宗改用章得 象、晏殊为相,朝政出现新气象 当时北宋虽歌舞升平,但繁华中也潜藏衰 败的隐患西北方向,与西夏的战事始终胶 着,宋军败多胜少,劳民伤财京师附近又出 现群盗,打家劫舍,横行无忌,京师谣言四 起,百姓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自宋太祖开国至庆历时期, 立国已八十余年可各项政策,仍然依循最初 的框架,少有更张北宋犹如一艘载货日重的 巨轮,仍是由锈迹斑斑的老旧动力来维持运 转看似按部就班,其实已陈旧不堪。
仁宗也想变更弊政他决定先增谏官,借 助他们作为耳目,帮助自己获悉天下实情他 亲自提拔王素为兵部员外郎,又擢升欧阳修为 太常丞,余靖为右正言,三人因正直敢言,被 称为“三谏官” 贤人上位, 同道者欢欣鼓舞 蔡襄按捺不住 兴奋心情, 作诗数首相贺 不久三谏官又联名举 荐蔡襄, 这就形成了著名的 “庆历四谏” 此时章 得象、 晏殊、 贾昌朝、 韩琦、 范仲淹、 富弼先后任宰 执, 庆历朝人才济济, 正直官员欢欣鼓舞 道学家 石介作 《庆历圣德颂》 来歌咏, 他赞叹王素:“素相 之后, 含忠履洁, 昔为御史, 几叩予榻 ” 王素任谏官后, 果然不负所托, 多次进言献 策 他规劝帝王, 弹劾奸臣, 举荐贤良, 虽受责难, 初心不改 王素之父王旦, 在婉劝之外, 会给皇帝留下 充足颜面 王素的谏言, 就直接执着得多 大臣王 德用, 曾给仁宗进献过两名貌美的少女 王素知 道后, 气呼呼来找皇帝理论 仁宗先拒不承认, 还 质问宫禁之事王素何从得知 王素直言不屈, 继 续追问 仁宗无奈, 见 “硬” 的不行, 便来 “软” 的 他放下帝王尊严, 和王素攀起了交情:“我是真宗 的儿子, 你是王旦的儿子, 世旧故交, 不是一般大 臣能比的。
王德用确实进献了美女, 已经在我左 右服侍了, 怎么样? ” 真宗当年为顺利封禅,曾派人赠金银给王 旦仁宗这时攀交情,大概也是父规子随,想 让王素碍于颜面,知难而退,不再交缠可王 素比父亲执拗得多,他只是严肃地说:“臣子 的忧患,正是在君王的左右仁宗闻此语, 大惊失色,命宫臣各赏赐两名美女一些钱,立 即送出东门外 将美女送走后,仁宗竟然伤心落泪君王 的失态,让王素也有点尴尬他转着弯打圆 场:“皇上既然采纳了我的意见,也就没必要 这么快就送走仁宗回答得倒也干脆:“现 在不送走,恐怕时间久了,会因喜爱而舍不得 了 王素谏言往往“穷追猛打”,有时甚至让 皇帝也下不来台某年夏季,京师大旱,连月 不雨,禾苗干枯,百姓哀嚎王素请求仁宗外 出祷雨仁宗推却说:“太史说初二会降雨, 我想初一再去祈祷王素闻言,针锋相对: “我虽然不是太史,但知道那天肯定无雨 仁宗好奇,忙问原因王素说:“陛下快下雨 再去祈祷,心态不诚不诚如何感动上苍降 雨?所以我知道肯定无雨仁宗略微尴尬, 便说:“那我明天去醴泉观祈雨王素不依 不饶:“醴泉观近得就像外朝一样皇上不会 是因为怕热不愿出门吧?”仁宗有个习惯,被 人戳中痛处,总是耳根发红。
经王素如此一 说,已面红耳赤,厉声道:“我去西太乙宫祈雨,如你所愿了吧?”仁宗让步,王素还是不 罢休,继续要求:“请降旨告知中外仁宗 不高兴了:“车驾前往郊外,不需预告,你不 知典故王素对答:“立国之初,国家多 事,所以不预先告知如今天下太平,渴望甘 霖的百姓,眼巴巴等着见到陛下,预告也没 事 仁宗无奈,一一照办第二天,仁宗也耍 了小聪明,将本不需陪驾的王素特意召来一同 前去当日酷暑难耐,埃雾涨天,仁宗和王素 汗流浃背,面红耳赤也许精诚感动上苍,回 程时云气四起,风雨大作第二天,仁宗对王 素说:“因为你的坚持,才普降甘霖,真是幸 事 庆历三年,王素听说如果有皇子诞生,皇 帝将大赦天下,并封赏前来祝贺的臣子他上 疏道:“西夏叛乱无常,契丹贪得无厌,财用 捉襟见肘,简朴节约才能宽解民力何况将士 久劳待赏,臣子坐享无穷俸禄,这不是长治久 安的策略 洛阳肥乡县田赋不平,王素举荐大理寺丞 郭谘前往治理他到任后,用千步方田法,巧 妙得出田亩精确数字,然后免除无地者的租 金,勘正有地者的赋税,不仅平息了纷争,还 多收了田赋八十万,民心大悦 王素尽职尽责,与同僚奏事,若逢帝王不 乐,众人皆退去,唯有他继续进言是非,等到 君王采纳了才肯离去。
仁宗常感叹:“这是真 御史啊同僚也将王素形象地比作“独击 鹘”后来仁宗特赐他三品服,并当面勉励: “你们都是朕亲自选拔的,进言论事无所回 避,所以会有这样的赏赐参与新政,首膺重命庆历三年十月,参知政事范仲淹领导的 “庆历新政”全面推行范氏针对朝政积弊, 提出“改革十事”其中当务之急,是整顿吏 治,选拔支持改革的干练大臣欧阳修认为: “天下官吏极多,朝廷难以遍知他们的贤愚善 恶,所以往往才能不佳的人尸位素餐……”他 建议实行按察法:“选强干廉明者担任……到 达州县,遍见官吏,查验他们的材质……这样 朝廷可以坐见天下官吏贤愚善恶,不遗一人 然后就可以商议黔徙的法令 王素和欧阳修同为谏官,声气相投,积极 参与新政他首膺重命,为“天章阁待制、淮 南都转运按察使” 转运按察使,考核吏治,权力很大他们 可以直接查验知州、知县的业绩,“若有不任 事者皆罢之”待到考察期结束,王素将巡查 结果向范仲淹等人积极反馈当时人认为,各 路转运按察使,以王素的考核结果最为公允 范仲淹锐意革新,做事往往急于求成他 根据转运按察使的汇报,要罢黜一批才不堪用 的官员,提拔许多资历尚浅的新人富弼在旁 劝说:“范公只一笔划掉,怎知他们一家老小 都在哭泣?”范氏却说:“一家哭,总比一路 哭好。
那些被罢官的人,便结成党羽,公开 非议范仲淹结党营私 范仲淹眼看攻击者日众,心内不自安,便 请求出巡陕西庆历四年六月,范氏出为陕 西、河东宣抚使,负责对西夏军事他离开朝 廷中枢,攻击的人更加无所顾忌,造谣他们嫉 贤妒能,结为朋党仁宗日闻毁谤之言,难免 对范仲淹起了疑心,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也就 不了了之 王素也结束了自己的谏官生涯庆历四年 六月,“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