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某区“网格化十大数据”基层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8页关于某区“网格化十大数据”基层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某区自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来,将网格化管理作为重要抓手,依托 “网格化十大数据” 构建治理体系,为全面了解该体系运行实效,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网格站点、与网格员及居民座谈、查阅治理台账等方式开展调研,覆盖该区 8 个街道、65 个社区的 213 个基础网格,收集有效反馈信息 3200 余条,梳理出 “网格化十大数据” 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现状、成效及待改进方向网格化十大数据” 涵盖网格内人口基础数据、特殊群体关爱数据、矛盾纠纷调解数据、环境卫生整治数据、安全隐患排查数据、便民服务办理数据、社会组织参与数据、政策宣传覆盖数据、基础设施维护数据、居民满意度评价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采集、居民自主上报、各部门信息共享等渠道汇聚,形成基层治理的 “数据池”,为治理决策提供支撑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观察了不同类型网格的数据应用差异,比如老旧小区网格更侧重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维护数据,新建商品房网格则在便民服务办理和社会组织参与数据方面应用更频繁,而城乡结合部网格的人口基础数据和安全隐患排查数据更新频率更高,整体来看,该数据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已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但部分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协同性仍有提升空间,例如部分街道存在数据仅用于记录,未进行深度分析以指导治理行动的情况。
人口基础数据是某区网格化治理的核心支撑之一,通过网格员逐户走访登记,目前已实现对网格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户籍人口的动态更新,数据内容包括年龄结构、职业分布、居住年限、家庭成员关系、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数据不仅为社区开展精准服务提供依据,还在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比如某街道根据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在老年人口占比超 30% 的 3 个网格周边增设社区养老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 2 名专业护理人员、3 名社工,以及血压仪、血糖仪、康复训练器械等设备,同时与周边餐饮店合作提供助餐服务,每天供应早中晚三餐,解决老年人日常照料和用餐需求;流动人口数据的实时更新则帮助社区及时掌握租房市场动态,联合住建部门规范房屋租赁备案流程,制作租房备案指南手册发放给房东和租客,明确备案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去年该街道通过流动人口数据协助办理租赁备案 120 余起,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租赁纠纷 30 余起不过调研也发现,部分流动人口因工作变动频繁,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等群体,每月更换居住地点的情况较为常见,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部分网格员反馈,虽尝试通过联系更新信息,但仍有近 20% 的流动人口无法及时取得联系,导致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服务精准度,比如曾有一名流动人口因未及时更新居住信息,社区未能及时通知其参与免费体检活动。
特殊群体关爱数据聚焦网格内低保家庭、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独居老人等群体,通过建立 “一人一档” 实现动态跟踪,网格员每周至少开展 1 次上门走访,记录特殊群体生活状况、需求变化、健康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等信息,形成关爱数据台账,这些数据直接对接民政、残联、卫健、教育等部门的帮扶政策,确保帮扶措施落地见效例如某社区根据特困人员健康数据,为 5 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定期上门体检服务,每两周上门一次,包括测量血压、血糖、心肺功能检查等项目,同时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体检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针对辖区内 8 名困境儿童,通过数据记录其学习情况、家庭环境、心理状态等信息,链接教育部门安排教师开展学业,每周 2 次,每次 1.5 小时,同时联合社会组织的心理咨询师每月开展 1 次心理疏导,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去年全年该区依托特殊群体关爱数据,累计落实帮扶措施 1200 余项,惠及特殊群体 800 余人,其中为低保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 32 万元,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150 余件,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 80 余个但部分偏远网格因交通不便,如位于山区的某网格,距离社区服务中心较远,网格员需乘坐公交车再步行 1 小时才能到达,导致走访频次不足,部分网格每月仅能开展 2 次走访,低于规定的 4 次,导致特殊群体需求记录不够细致,部分数据仅停留在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层面,未能反映深层次需求,比如部分老人存在情感孤独问题,但数据中未详细记录,社区未能及时开展精神慰藉服务。
矛盾纠纷调解数据记录网格内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劳资争议、家庭矛盾、消费纠纷等各类纠纷的发生时间、涉及人员、矛盾焦点、调解过程、调解结果、后续跟踪情况等信息,该区建立 “网格员初调 — 社区调委会再调 — 街道司法所终调” 的三级调解机制,矛盾纠纷数据在各环节实时流转,通过区级治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帮助调解人员快速了解纠纷背景、前期调解情况,提高调解效率去年该区网格内共发生矛盾纠纷 1800 余起,其中邻里纠纷 720 起,物业矛盾 540 起,劳资争议 280 起,其他纠纷 260 起,通过数据支撑下的分级调解机制,成功率达 92%,其中邻里纠纷调解周期较之前缩短 3 天,物业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 15%某社区曾通过分析近半年矛盾纠纷数据,发现物业收费问题引发的纠纷占比达 40%,主要集中在小区公共区域收益分配、物业费上涨未提前公示、物业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不匹配等方面,随即组织物业、业主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召开协商会议,明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公共区域收益分配方式,并形成书面协议公示,后续该类纠纷发生率下降 60%,从每月 15 起降至每月 6 起不过调研发现,部分矛盾纠纷数据仅记录调解结果,如 “调解成功”“调解失败”,未详细标注纠纷成因分析、双方诉求差异、未达成调解的关键因素等信息,难以形成长效预防机制,导致同类纠纷反复出现,比如某小区因停车位分配问题引发的纠纷,去年共发生 8 起,每次调解后短期内问题得到缓解,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发生,因数据未分析纠纷根源在于停车位数量不足,社区未能及时推动新增停车位建设。
环境卫生整治数据涵盖网格内垃圾分类准确率、环境卫生问题整改率、公共区域保洁频次、垃圾清运及时率、违规搭建数量、乱贴乱画清理情况等指标,网格员通过 APP 实时上传环境卫生问题照片、位置信息、问题描述,形成整治数据,相关数据同步推送至城管部门、社区保洁队伍、物业企业,实现问题发现即派单、整改即反馈、完成即销号的闭环管理去年该区依托该数据体系,累计整改环境卫生问题 2300 余个,其中清理乱堆乱放 1200 余处,清除小广告 8500 余张,整治违规搭建 32 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82%,垃圾清运及时率从 88% 提升至 96%某街道通过分析环境卫生整治数据,发现老旧小区楼道堆积杂物问题突出,涉及 12 个小区的 36 栋楼,随即组织街道城管办、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开展专项清理行动,历时 1 周,共清理杂物 28 车,同时根据数据反馈的高频问题区域,在 10 个小区增设垃圾分类投放点 15 个,配备分类指导员 10 名,在小区出入口、楼道口安装监控设备 20 余个,实时监控乱堆乱放行为,有效减少问题复发,后续该区域楼道堆积杂物问题每月仅发生 5 起,较之前减少 80%但部分居民对环境卫生数据的知晓度较低,调研中发现,仅 45% 的居民知道社区会定期统计垃圾分类准确率、环境卫生整改情况等数据,居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不足,部分居民仍存在随手乱扔垃圾、在楼道堆放杂物的行为,导致数据推动的整治工作缺乏居民主动配合,比如某小区虽通过数据发现垃圾分类准确率较低,但部分居民仍将厨余垃圾混入其他垃圾,社区多次宣传后效果仍不明显。
安全隐患排查数据主要记录网格内消防设施完好情况、用电用气安全隐患、建筑安全风险、特种设备安全、易燃易爆物品存放情况、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信息,网格员每月开展 2 次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隐患拍照记录、标注隐患等级(一般、较大、重大)、上传数据平台,平台根据隐患等级自动分派至应急管理、消防、住建、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处理,一般隐患要求 3 日内整改,较大隐患要求 1 日内整改,重大隐患立即整改去年该区通过安全隐患排查数据,累计消除各类隐患 1500 余处,其中重大隐患 23 处,较大隐患 380 处,一般隐患 1097 处,整改完成率达 95%某社区在排查中发现老旧居民楼消防通道堵塞问题,涉及 5 栋楼,通道内堆放自行车、杂物,部分居民还私自安装铁门占用通道,通过数据反馈后,社区联合消防部门开展清理行动,拆除违规铁门 3 处,清理杂物 12 车,同时在通道口设置 “消防通道禁止占用” 标识,安排网格员每日巡查,在后续数据跟踪中确保通道保持畅通,有效降低火灾风险,该区域去年未发生火灾事故不过调研发现,部分网格员对专业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不足,如对电气线路老化、燃气管道泄漏、建筑结构安全等隐患的判断不够准确,导致数据记录存在漏判或误判情况,去年共发现 12 起漏判案例,其中 6 起为电气线路老化隐患未识别,4 起为燃气软管老化未发现,2 起为建筑外墙瓷砖松动未记录,这些漏判的隐患虽未引发安全事故,但影响隐患处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加了安全风险。
便民服务办理数据记录网格内居民办理社保医保咨询、居住证办理、民政救助申请、老年卡办理、准生证办理、房屋租赁备案、公积金提取咨询等便民服务的数量、类型、办理时长、材料是否齐全、办理结果、居民反馈等信息,该区在各网格设立便民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备 1-2 名专职网格员,负责协助居民填写表格、提交申请材料、上传数据至区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 “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避免居民多次往返街道和社区去年全年网格便民服务点累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 8900 余件,其中社保医保咨询 3200 件,居住证办理 1800 件,民政救助申请 950 件,老年卡办理 1500 件,其他事项 1450 件,平均办理时长从原来的 5 个工作日缩短至 2 个工作日,材料齐全的事项当天即可完成提交某社区通过分析便民服务办理数据,发现居住证办理业务量较大,每月平均办理 60 件,占该社区总办理量的 35%,且居民排队等待时间较长,平均需等待 1.5 小时,随即在服务点增设 1 个专门窗口和 1 名工作人员,同时开通线上预约服务,居民可通过社区公众号预约办理时间,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调整后居民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同时根据数据反馈的高频咨询问题,如社保缴费基数调整、居住证办理所需材料、老年卡使用范围等,制作便民服务指南手册 500 余册,发放给居民,同时在服务点张贴宣传海报,方便居民查阅。
不过部分便民服务数据与区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不够顺畅,如居住证办理数据需先在网格服务点的系统录入,再导出表格手动上传至区级平台,存在数据重复录入情况,每个事项平均需多花费 15 分钟,增加网格员工作负担,部分网格员反映,每天因重复录入数据需多工作 1 小时左右社会组织参与数据记录网格内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次数、参与人数、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活动时长、活动地点、资金使用情况、居民反馈等信息,该区目前有社区志愿者队伍、文体活动团体、公益服务组织、法律咨询组织、养老服务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 210 余个,其中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 150 个,备案的社会组织 60 个,通过数据跟踪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情况,包括参与矛盾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特殊群体关爱、政策宣传等工作的频次和效果去年这些社会组织依托网格数据,累计开展助老、助残、文化活动、法律咨询、公益讲座等服务 3200 余次,其中助老服务 850 次,助残服务 420 次,文化活动 980 次,法律咨询 350 次,公益讲座 600 次,参与居民达 1.5 万余人次,服务时长累计超 2 万小时某社区根据社会组织参与数据,发现辖区内 3 个社会组织分别擅长课后托管、兴趣培养、心理,随即整合这些组织的服务资源,针对网格内 25 名留守儿童开展 “课后托管 + 兴趣培养” 联合服务,每周一至周五下午 4 点至 6 点提供课后托管,作业,每周六上午开展绘画、音乐、手工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