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学设计教案.docx
9页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主要矛盾,因此,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速度不平衡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关键期和最佳期,事半功倍;互补性:各个方面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教育的时候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制度(1)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 中学课程课程概述(1)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儿童、社会和学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课程组织(1)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中学教学教学概述(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2)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验的准确性);难度;区分度;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要正确的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式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主要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8)量力性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发与生成的教学观。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1)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a.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b.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个人的主观状态;c.注意的转移:个体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d.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吧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正、负);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动机的强度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a.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比较容易,而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b.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c.定势: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积极和消极;d.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e.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想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f.动机的强度;g.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等学习概述(1)知识学习的种类: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组合学习;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2)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3)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4)奥苏伯尔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驱动力: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5)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普洛夫和斯金纳):惩罚和奖励;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麦里克兰和阿特金森):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们活动及结果的原因做的解释和评价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结果期待:我好好听课就能取得好成绩;效能期待:我可以听懂老师讲的东西;(6)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的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和具体迁移(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进行重新组合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分段识记、划线;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记忆术、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编口诀、做笔记、提问;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2)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的认知):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学习理论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单性思维,思维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概念;形式运算阶段(11-16):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和教育: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内化学说(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作用);最近发展区;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2)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忧郁;恐惧;孤独;愤怒;(3)中学生的情绪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4)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2)气质类型: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易燥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