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徽老师讲座资料2.doc
4页中西译论 (提纲)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朱 徽 一、翻译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翻译理论涉及翻译领域的诸多方面,包括翻译本质与规律、翻译方法与过程、翻译标准与批评、翻译教学与管理、翻译出版与策划等,在深化翻译研究、规范翻译事业、指导翻译实践、增进译者修养和提高译文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关于译论的一些误解和误导:翻译只是语言转换,只要会双语有辞典就能够从事翻译,无需理论指导;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增进译者的翻译能力在于提高其双语水平;翻译是译者个人劳动的产物,无规律可言;对译文质量的评判主要靠论者的感悟,难有某种标准,等二、中国译论要点 其主线由四大译学观念构成:“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和“案本而传”,鸠摩罗什“依实出华”,彦琮“八备”说,玄奘“五不翻”,赞宁“六例”说,马建忠“善译”说,严复“信达雅”论,章士钊与胡以鲁“音译意译“之争,林语堂“忠实、达意、传神”论,鲁迅与赵景深“信顺”之争,瞿秋白“信顺兼顾”,郁达夫“学思得”说,朱生豪“神韵意趣”说,傅雷“神似形似”说,贺麟“言意之辨”说,金岳霖“译意与译味”说,郭沫若“统摄原意,另铸新词”和“翻译等于甚至可能超过创作”说,钱钟书“化境”说,孙梁“忠实而不呆板,灵巧却无臆造”说,等。
三、中国译论的价值、缺陷与前景1)价值中国译论是中国文学、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在翻译领域内的融汇与结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独具特色的地位在中国的翻译领域,中国译论影响巨大,其精华部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现代意义中国译论涉及的许多方面仍然是当今译论关注的问题:如直译、意译与音译,翻译标准与评判,译意与译味,可译性与不可译,神似与形似,译者的条件和翻译方法,等跟当今译论要点相对应的就有:“五失本,三不易”与“翻译本体论”,“八备”与“译者主体论”,“五不翻”与保守原著秘密,“六例”与翻译的语言策略论,“音译意译”之争与译名方案观;“言意之辩”说与可译论的哲学基础,“译意与译味”说与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分野,等;(3) 缺陷:中国传统译论言简意赅,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散见于序跋、札记或随笔小品中,而非理论专著;这些出自评论者主观印象或翻译者经验总结的论述经常是点评式和随感式的,大部分论点尚未自成体系其用语虽然简洁,但大多艰深晦涩,常有多义,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阐释,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下,其范式、概念和命题等往往难以把握。
以现代理论范式和学术规范来衡量,既缺乏严谨的术语体系,也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4) 发展前景重新梳理中国译论,走中西译论相互阐发和结合的道路,用现代理论话语进行诠释,推动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努力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四、西方译论要点大致经历了“古典范式”、“语言学范式”和“文化整合范式”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代表性论点包括:西塞罗“解释员”式与“演说员”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霍拉斯“反对‘词对词’,主张‘意对意’翻译”,哲罗姆“文学翻译用意译,《圣经》翻译用直译”说,马丁·路德关于翻译词语的原则,多莱关于“译者任务”的原则,德莱顿“艺术论”和“直译、意译与仿作”三分法,泰特勒“译文标准三原则”,施莱尔马赫“阐释循环”论,克罗齐“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说,奈达“动态对等”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费道罗夫“语言对比”论,斯坦纳“理解也是翻译”说,纽马克“语义翻译”论,雅各布森“翻译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哈蒂姆与梅森“文本与语篇分析”论,霍尔姆斯“翻译学科”论,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文化研究”译论,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斯坦纳“阐释学”译论,图里“描写法”,韦努蒂“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论,西蒙“女性主义译论”、 本雅明和德里达“解构主义译论”,斯皮瓦克和尼南贾纳“后殖民主义译论”,斯奈尔-霍恩比“综合法”,等。
五、西方译论的价值与意义现当代西方译论置根于西方比较完备的语言学、哲学、美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等理论体系,努力突破个人的主观印象或翻译经验的局限,力图科学地客观地探索翻译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其发展脉络比较清楚,系统性强,各流派自成体系,有相应的术语和比较准确的定义西方译论以其理论范式、学术规范和术语体系,被广泛地运用于翻译的实践、批评和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时期以来,我国大力引进介绍了众多现当代西方理论家和理论著作,取得很大的成绩目前已经进入到评述和深入研究的阶段,即对某一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和局限性等做出恰当的评述,并跟其他译论体系作比较努力探索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新成就,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将多种现当代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六、吸取中西译论精华1), 共通点翻译是人类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的共同手段,在对原文与译文,译者与作者,翻译的标准与评价等共同关注点上,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自有其相通之处2), 差异中西译论源于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体现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字,具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中国译论趋向于微观层面,重在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经验等,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印象式特征,缺乏体系性和可操作性;西方译论趋向于宏观层面,重在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包括翻译原则和翻译类型等,带有比较明显的客观科学性特征,具有体系性和可操作性等。
3), 比较与阐发西方译论不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和汉外翻译,而中国译论跟中国翻译史相随相生,是中国的学者翻译家总结翻译活动的精华,在世界译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借鉴与参照现当代西方理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译论,发掘其理论价值应该尝试运用多种学科理论来梳理、诠释和激活中国传统译论从中吸取养分,以丰富和促进中国当代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这一工作还可以结合对中国翻译史和翻译家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具有东西兼容、多元并存、互补互生等特点的中国的翻译理论七、 中西译论与翻译学 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翻译学兴起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如同其他学科都有其理论基础一样,中西译论成了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尽管从一开始,翻译学在学科的理据性、范畴与范式等基本方面受到质疑,引发争议但是,翻译学以其兼收并蓄的跨学科特征、日趋坚实的理论建构、自成体系的学科范畴与学术规范,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正在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在传统译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重在对语言结构的对比,在对比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再寻求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的研究重微观、重经验、重规定,缺乏理论深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翻译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翻译学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型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美学、社会人类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翻译学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十年来,中国在翻译研究和译学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八、中西译论与研究生教学过去,翻译方向研究生教学是在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语言对比、提高实践能力和评析译文质量等开设的课程及教材包括“翻译理论”、“语言学基础”、“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现代文艺理论”、“高级汉英互译”、“高级口译”和“文化与翻译”等近年来 ,作为新兴学科的翻译学正在不断发展,当今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阶段)教学中应拓展理论视野,加强对翻译自身的研究,包括翻译的本质、理论范式与学术规范、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翻译理论的话语体系、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等此外,还应关注跟翻译学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如文化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性、跨文化对话与交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翻译中的语境重构、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差异与误读、解构译论与文化误读、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等为此,应该引进、编写和出版一批教材和著作,如“翻译学引论”、“翻译学辞典”、“翻译理论史”、“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理论”、“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翻译批评引论”、“文化研究理论”、“中西翻译史纲”、“经典翻译研究”、“中国典籍西译研究”和“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等。
附录:中西译论基本书目:(1) Chan, Sin-wai&Pollard, D.E. 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5(2) Baker, M.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1998. (3) Bassne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4)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edition), London:Routledge, 2001(5)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6)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2001(7) Piotr Kuhiwczak & Karin Littau, eds., 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8) Shuttleworth, M. &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9) Snell-Hornby, M.,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John Banjaming Publishing Co., 2006.(10)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11) 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12) 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3) 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年14)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5) 吕俊,侯向群:《翻译学—— 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16) 申雨平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英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7) 谭载喜:《翻译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8)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9)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0) 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