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docx
20页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概要▊ 一、拼音▊ 二、汉字 1、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查字典:能够熟练地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3、 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能够准确认识小学生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以及多音字的各个注音和组词,以及形近字的辨别)▊ 三、词语 1、成语、歇后语 2、量词和“的、地、得”的用法 3、近义词、反义词的词语归类 能够熟练填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4、词语的仿写▊ 四、句子 1、扩句、缩句、整理句子顺序 2、掌握常用修辞手法 3、句式的互换 4、修改病句 5、格言、经典诗句以及小升初必备古诗的背诵及默写▊ 五、标点认识及运用▊ 六、阅读 1、朗读、默读和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分辨实写与联想的语句了解联想与比喻的异同点 4、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体会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6、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 七、作文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拼音▊ 要点知识1、掌握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1)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2)韵母: ①单韵母(6个):ao e i u ü ②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特殊韵母) ③鼻韵母(9个):an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3)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按顺序背诵和默写26个大小写字母1)大写:A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2)小写:a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3、掌握拼读方法,能够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1)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gòu zào láng bèi qū gǎn hóng qí 构 造 狼 狈 驱 赶 红 旗(2)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连读很便当。
piào liang qiǎo miào xiǎo jiàng biān jiāng 漂 亮 巧 妙 小 将 边 疆4、读准声调字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叫声调,它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重要,有区别字义的作用相同音节标上不同的声调就会产生不同的读音,也同时表示不同的意思如: bāo(包) báo(雹) bǎo(饱) bào(抱)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分为阴平(-),阳平(ˊ),上声(ˇ ),下声(ˋ ),它们的读法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5、读记标调口诀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可记口诀:看见a母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不写点,遇上轻声不标调如:休会(xiūhuì)6、注意ü上的两点要省写规则拼读音节时,以ü开头的韵母与声母j、q、x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如:巨人(jùrén),以ü开头的韵母与声母n、l相拼时,ü的两点不能省写,因为声母n、l还能与韵母u相拼如陆地(lùdì)、绿地(lǜdì)7、注意儿化音变。
er(n)”作为词尾带在别的字后面,它不能单独构成一个音节,而是和前面一个音节连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尾音,这叫儿化韵拼写儿化韵时,只要在儿化音节的韵母之后加上一个“r”即可如红花儿(hóng huār)8、区别平舌音与翘舌音z、c、s与zh 、ch、sh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上腭(e)前,因而叫翘舌音以z、c、s做声母的字,都是平舌音的字;以zh、ch、sh做声母的字,都是翘舌音的字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汉 字▊ 一、要点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和多义字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汉字笔顺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 十 一 十 先后捺 人 丿 人 从上到下 主 亠 从左到右 川 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 田 先中间后两边 山 从外到里 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三、汉字结构 独体字:天、木 左右结构:说、你 上下结构:忠、秀 左中右结构:谢、做 上中下结构:意、喜 全包围结构:国、园 半包围结构:同、凶 品安结构:森 、晶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词语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辨析词义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成语运用成语是汉语中的精粹,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汉语中的成语常常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许多成语都有一个生动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如:杯弓蛇影、天衣无缝、一鸣惊人等因此,学习成语不仅能积累词汇,而且能增强阅读、理解水平,了解历史,拓宽知识面,另外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它,会使语言更精练,更形象生动,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关联词语用关联词语的句子,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正符合我们表达的需要因此,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教学时不要仅从理性关系上让学生分辨,甚至记忆,而应着重通过具体的句例让学生读懂它们在句子中表达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句子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具体生动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一、句子的构成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二、句式变换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改成: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更亲切。
例3、我羡慕他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例4、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三、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⑴ 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⑵ 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⑶ 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⑷ 重复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