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能与电能》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一.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灯火****19
  • 文档编号:157358732
  • 上传时间:2020-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1.15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能与电能》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 (1)一、化学能与电能1. 如图所示, E 为浸有 Na2SO4 溶液的滤纸,并加入几滴酚酞 A、 B 均为 Pt 片,压在滤纸两端, R、S 为电源的电极 M、 N 为惰性电极 G 为检流计, K 为开关试管 C、 D 和电解池中都充满 KOH 溶液若在滤纸 E 上滴一滴紫色的 KMnO4 溶液,断开 K,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 C、 D 中有气体产生 1) R 为电源的 __, S 为电源的 __ 2) A 极附近的溶液变为红色, B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 3)滤纸上的紫色点移向 __(填 “A极”或 “B极 ”)4)当试管 C、 D 中的气体产生到一定量时,切断外电源并接通开关K,经过一段时间,C、 D 中气体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_,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式:__答案】负极正极2H2O- 4e-++ O2↑ B 极 氢气和氧气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原电池=4H反应,消耗了氢气和氧气2H--4e---2+ 4OH=4H2O(负极 ), O2+ 2H2O+4e =4OH (正极 )【解析】【分析】(1)根据电极产物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电源的正负极;( 2)根据电解池原理及实验现象书写电极反应式;( 3)根据电解池原理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 4)根据燃料电池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1)断开 K,通直流电,电极 C、 D 及氢氧化钾溶液构成电解池,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放电,分别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通过图象知, C 极上气体体积是 D 极上气体体积的 2 倍,所以 C 极上得氢气, D 极上得到氧气,故 R 是负极, S是正极,故答案为:负极 ;正极;(2) A 极是阴极,电解高锰酸钾时,在该极上放电的是氢离子,所以该极上碱性增强,酚酞显红色, B极是阳极,该极附近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故答案为:2-+22H O-4e =4H +O ↑ ;(3)浸有高锰酸钾的滤纸和电极A、 B 与电源也构成了电解池,因为R 是负极, S是正极,所以 B 极是阳极, A 极是阴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高锰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紫色点移向 B 极,故答案为: B 极;(4)当 C、 D 里的气体产生到一定量时,切断外电源并接通开关K,构成氢氧燃料电池,氢气和氧气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原电池反应,消耗了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燃料氢气为负极,在碱性环境下的电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 C 中的电极作负极,D 中的电极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4OH-,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原电池反应,消耗了氢气和氧气; 2H2+ 4OH-- 4e-=4H2O(负极 ), O2+ 2H2O+4e-=4OH-(正极 )。

      点睛】明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以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移动方向,为易错点2.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装置 分别进行的操作 现象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 铁片表面产生蓝加 K36色沉淀[Fe(CN) ] 溶液(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①实验 i 中的现象是 ___②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i 中的现象: ___2)查阅资料: K3[Fe(CN)6]具有氧化性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 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___②进行下列实验,在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实验滴管试管现象iii.蒸馏水无明显变化--1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0.5mol Liv. 1.0mol LNaCl 溶液色沉淀1K3[Fe(CN)6] 溶液-1溶液无明显变化v. 0.5mol LNa2SO4以上实验表明:在有 Cl-存在条件下, K3 [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为探究 Cl-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 (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 )后再进行实验 iii ,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此补充实验表明Cl-的作用是___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够严谨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 结果的影响,又利用( 2)中装置继续实验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__(填字母序号 )实验试剂现象A酸洗后的铁片、 K [Fe(CN) ]溶液 (已除 O )产生蓝色沉淀362B酸洗后的铁片、 K [Fe(CN) ]和 NaCl 混合溶液 (未除 O )产生蓝色沉淀362C铁片、 K3[Fe(CN)6] 和 NaCl 混合溶液 (已除 O2)产生蓝色沉淀D铁片、 K [Fe(CN) ] 和盐酸混合溶液 (已除 O )产生蓝色沉淀362(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 ___(回答相关操作、现象),则说明负极附近溶液中产生了Fe2+ ,即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答案】碳棒附近溶液变红O2-+2H2-362 +,会+4eO=4OHK [Fe(CN) ]可能氧化Fe 生成 Fe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2+的检验-AC取铁片 (负极 )FeCl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K36[Fe(CN) ]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解析】【分析】(1)①实验 i 中,发生吸氧腐蚀,在碳棒附近溶液中生成OH-,使酚酞变色。

      ②在碳棒上,发生 O2 得电子生成 OH-的电极反应2)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 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既然K3[Fe(CN)6]具有氧化性,就可直接与Fe 作用②用稀硫酸酸洗后,铁片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再进行实验iii,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则Cl-的作用与硫酸相同36236(3)A. 酸洗后的铁片、 K [Fe(CN) ]溶液 (已除 O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表明K [Fe(CN) ]能与铁作用生成 Fe2+;B.酸洗后的铁片、 K [Fe(CN) ]和 NaCl 混合溶液 (未除 O )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362362+,也可能是铁片发生了吸氧腐蚀;K [Fe(CN) ]与铁作用生成Fe362-破坏氧化膜,C. 铁片、 K [Fe(CN) ]和 NaCl 混合溶液(已除 O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只能是Cl然后 K3[Fe(CN)6 ]与铁作用生成Fe2+;D. 铁片、 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 (已除 O2)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铁片与盐酸直接反应生成 Fe2+,也可能是 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 Fe2+4)为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不让 K3[Fe(CN)6]与 Fe 接触,而是取 Fe 电极附近的溶液,进行 Fe2+的检验。

      详解】(1)①实验 i 中,发生吸氧腐蚀,碳棒为正极,发生O2 得电子生成 OH-的反应,从而使碳棒附近溶液变红答案为:碳棒附近溶液变红;②在碳棒上, O2 得电子生成 OH-,电极反应式为O2+ 4e-+2H2O=4OH- 答案为: O2+ 4e-+2-;2H O=4OH(2)①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 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既然K3[Fe(CN)6] 具有氧化性,就有可能发生K3[Fe(CN)6]与 Fe 的直接作用答案为: K3[Fe(CN)6]可能氧化 Fe 生成 Fe2+ ,会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Fe2+的检验;②用稀硫酸酸洗后,铁片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再进行实验iii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则 Cl-的作用与硫酸相同,也是破坏铁表面的氧化膜答案为:Cl-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3)A. 已除 O2 的铁片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发生铁片、K3 [Fe(CN)6] 溶液的反应,从而表明362+,A 符合题意;K [Fe(CN) ]能与铁作用生成 FeB.酸洗后的铁片、 K [Fe(CN) ]和 NaCl 混合溶液 (未除 O ),同时满足两个反应发生的条件,362既可能是 K362+,也可能是铁片发生了吸氧腐蚀,B 不合题意;[Fe(CN) ]与铁作用生成Fe362-破坏氧化C. 铁片、 K [Fe(CN) ]和 NaCl 混合溶液 (已除O ),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是Cl膜,然后 K362+, C符合题意;[Fe(CN) ]与铁作用生成FeD. 铁片、 K [Fe(CN) ]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 )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铁片与盐酸直接362反应生成 Fe2+,也可能是 K362+, D 不合题意。

      答案为: AC;[Fe(CN) ]与铁作用生成 Fe(4)为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取Fe 电极附近的溶液,放在另一仪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