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守护那片江海.doc
4页用心守护那片江海——他们为广东海事发展默默奉献三十多年前的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奋发图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 广东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连续 23 年稳居全国第一在南粤璀璨的发展历程中,广东海事局作为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机关,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同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专业、高效、优质服务,为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里,连续 9 年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辖区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沉船数量和经济损失“ 四项指标” 持续下降,南粤江海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这里,涌现出一批以苏贵聪、黄灿明、杨庆文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在交通运输行业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里,相继获得了“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沉甸甸的奖牌,意味着社会的认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广东海事局的每一个成就和进步,都凝聚着每一位广东海事人的奉献和坚守,都凝聚着他们的勤劳与汗水在回顾广东海事局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我们选择了三位有着丰富海事工作经验,亲身见证了广东海事发展的干部职工,希望从他们眼中,追寻海事事业成长的轨迹淇澳航标站站长黄锡沾:平凡人生的坚守珠江口水域伶仃洋畔的桂山岛,由于地形重要,号称“珠江口水道咽喉”。
广东海事局广州航标处淇澳航标站就位于这座小岛上淇澳航标站工作人员仅 6 人,却管理着这片“ 咽喉” 水域约 120 海里的 57 座大小航标站长黄锡沾从 1982 年开始来到这个远离大陆的小岛担任站长,至今已 27 年从那时起,黄锡沾就驻扎在这个小岛上,由于当时交通极不便利,他远离大陆的航标事业与他的生活开始密不可分黄站长说,二十几年前站里还没有配车,夜晚他就独自开着自己的车绕桂山岛一周巡视灯塔和浮标,看它们是否正常发光二十几年来,黄锡沾已经分不清他为这座小岛做的,哪部分是事业,哪部分是生活也许是航标灯的光亮让黄锡沾忘却了工作环境的艰苦与孤寂,他一待就是 27 年80 年代初期,淇澳站只有 4 名职工,而当时使用的航标灯器是由机械马达和白炽灯组成,能源则是由笨重的干电池提供这种灯器水密性和抗腐蚀性很差,故障发生率高,维护保养强度很大淇澳站位于湿气很重的海岛上,灯器很容易被腐蚀而发生故障由于人手紧缺,黄锡沾既当站长又当航标工,每次出海维护灯器,跳标拉标、脏活累活他样样都做,他带领着这个偏远小站仅有的 4 名职工辛勤工作,换来的却是整个八九十年代桂山岛附近多个重要航道良好的助航保障与航路畅通。
黄锡沾知道,小站的工作量往往更大,而要提高工作效率,最好的途径就是提高航标的科技含量因此,他十分关注航标新技术的应用由于桂山岛远离大陆,坐船到珠海香洲港就需近一个小时,黄锡沾来广州开会办事都十分不便尽管如此,他却对广州航标处开发应用的航标新科技了如指掌2003 年,广州航标处开始建设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桂山基站成 为南海海区最早期建成的 AIS 基站之一此外,还建成了包括蚊尾洲灯塔在内的 8 座 AIS 航标,极大推进了航标信息化建 设如今,当年的老灯桩老灯塔早已被先进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覆盖桂山岛还设立了一座 VHF 中继站,作 为系统通信的中继转接点为此,黄锡沾曾在几个月内跑遍了淇澳航标站所管辖的蚊尾洲、桂山、竹洲灯塔等多座灯塔桩现场考察,当时的他又黄又瘦,曾一度在桂山岛被当成当地的渔民而黄锡沾却并不在意,当这 7 座灯塔桩均建成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的时候,黄锡沾高兴的说,我 们站小标多,工人们都很辛苦,现在技术提高了,工人们工作量终于可以减轻了 二十多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淇澳站已是广州航标处航标科技含量最高的站点之一,而这一切的进步,都与黄锡沾站长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如今,他的全部精力又投入到蚊尾洲灯塔的重建工作上。
这座百年历史文物灯塔,始建于 1890 年,历经百年的岁月洗礼,早已破败不堪灯塔花岗岩塔体在数次的战争中遭受炮击,局部被摧毁,甚至有倾塌的可能2008 年以来,广州航标处开始启动对蚊尾洲灯塔的维修改造计划黄锡沾作为灯塔辖区航标站的站长,多次带领技术人员上岛现场勘查现在,蚊尾洲灯塔重建工程尚未动工,黄锡沾却已跑了几十次现场从桂山岛到蚊尾洲灯塔所在的外海孤岛,坐航标巡检船需 3个小时才能到达,一趟巡检下来,来回就是六个多小时外海的风浪让常年出海作业的航标工也吃不消,常常呕吐得天昏地暗而黄锡沾却在这样的风浪里越发坚定,要让这个古老的灯塔重现光彩黄站长说:“从珠海香洲港到桂山 岛,船票是 2 元时我已经来到岛上当航标站长,如今,船票已经涨到 90 元,我还在这里也许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这些灯塔,这些浮标,凝聚着航标人的心血,就像是我的孩子我看着它们发光发亮,我就有了搞航标事业的成就感 ” (任忠良、黄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