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林黛玉之死古代文学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3754791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林黛玉之死_古代文学论文 浅析林黛玉之死.摘要:《红楼梦》后八十回已经遗失,现通行本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印刷而成本文旨在探讨程高版的续书中有关林黛玉之死的情节是否符合原作者曹雪芹的本意以及提出其不合理的原因,以期还原有关黛玉之死的事实真相通过对此情节的探究,深刻领会原作者曹雪芹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关键词:红楼梦黛玉程高本脂砚斋草蛇灰线《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成就是难以估量的遗憾的是八十回之后的原稿已经遗失,现存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印刷而成程高版的续书虽然与同时代的续书相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无法与原著相比拟,甚至在多处扭曲了原著作者曹雪芹的本意[1],尤其是对林黛玉之死的描写,笔者认为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对前八十回作者原稿的探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喜欢通过情节暗示、诗歌、谶言等各种方式,将故事的后续发展、人物的结局提前告知,这也是《红楼梦》独特的写作手法之一[2],如脂砚斋所说,“处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3]另外,后八十回稿虽已遗失,却并非没有完成,不仅如此,还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一批人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写下了极为宝贵的评语,为我们研究红楼梦留下了极好的佐证材料。

      正因为如此,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故事情节,我们有幸能从前八十回原稿以及其他的相关材料中窥之一二观之程高版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贾宝玉失通灵宝玉后疯癫,贾母便做主为他娶金命的薛宝钗为妻,欲借冲喜为宝玉保命然袭人心知宝玉情系黛玉,于是赶紧禀明上头,后由王熙凤想出“掉包计”,假意遂宝玉心愿许其娶黛玉,实则娶宝钗黛玉不明真相,急火攻心,在宝玉迎娶宝钗之时气绝身亡程高版的描写有其可取之处,将宝玉迎娶宝钗与黛玉之死放在一起来写,突出了戏剧化的张力,将矛盾推向极致尤其是对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描写,至今堪称经典但这样的描写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现笔者就程高版的描写提出心里的几个疑问,来进行探讨研究一、贾母应是黛玉的保护伞,而非催命符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亲近的血缘关系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贾母唯一女儿的女儿就这层关系来讲,相比较于宝钗,贾母应该是更亲近黛玉不会明知宝黛相爱,还要置宝玉的幸福、黛玉的生死于不顾其次,书中的细节描写在第三十五回中,贾母当着大伙的面儿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表面上是夸薛宝钗,实则有了亲疏之分,将林黛玉这个外姓女孩儿归入了贾家。

      最后,旁人的批语在第二十二回中,王熙凤与贾琏商量着如何给宝钗过生日,贾琏说,“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庚辰双行夹批,“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批注中特别点明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在此处写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是为了点出黛玉如何过生日若在后八十回中,真像程高版描述的那样,贾母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中弃黛保钗,不顾黛玉死活,那这段批注不得改成“宝钗乃贾母溺爱之人”才合理?二、王熙凤等一干人早已知悉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意,又何来需要袭人思来想去才打定主意向上头禀报,再由王熙凤出此偷龙转凤的主意? 在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打趣黛玉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可见宝黛之情份,在包括王熙凤在内的“众人”中已不是秘密,更不是什么禁忌的话题更有甚者,凤姐见黛玉怪罪于她,接着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另外,在甲戌本当中,这段文字右侧还有脂砚斋的评语:“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庚辰版的脂评是,“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我也要笑虽然这两段脂评略有不同,但二者都印证了我们的推测:二玉之事,上下诸人皆晓三、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唯一的独子薛蟠尚在狱中,不知如何定罪,却为了给形如痴呆的宝玉冲喜,就如此仓促地将女儿嫁入贾家,还顶着假替黛玉的名义,实在是于情于理不符综上所述,程高版续书中有关黛玉之死的情节存在种种的疑窦,总体来说并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那么,究竟黛玉是因何而死的呢?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现在大抵有以下三种说法:一、周汝昌先生的“诬陷”说在《红楼十二层》中,周老先生认为,赵姨娘早存害宝黛之心,在贾政面前以不才之事诬陷黛玉,这正中王夫人、元春的下怀,于是元春“明令”宣判黛玉“淫贱”,指定聘娶宝钗黛玉遂无由存于世,投水而死[4]二、蔡义江老师的“因宝玉被拘狱神庙”说蔡老师则认为,宝黛的爱情像桃李花开,在快要开出果实之时,贾家政治上的庇护元春去世,后贾府被抄,凤姐与宝玉被拘于狱神庙不归,生死不明,黛玉急痛忧忿、日夜啼哭,最后没能等到宝玉归家就泪尽而逝了[5]三、梁归智老师的“因宝玉从军”说梁老师认为,宝玉并非拘于狱神庙,而是被迫从军去了,并且宝玉从军之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未大败,黛玉因受赵姨娘一党诬陷加之牵挂宝玉次年春末泪尽而逝。

      [6]以上三位红学专家的推测都各有其合理之处,现笔者就吸取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结合前八十回原稿以及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来提出一些在下的愚见:一、黛玉的死因黛玉之死应是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酿成的悲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黛玉的出身来看,应是泪尽而逝林黛玉本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浇灌修成女体,为报答恩惠,便随其下凡,欲以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但是,还给神瑛侍者的泪水并不是无止境的,它的量等同于神瑛侍者浇灌其甘露的量所以说,待到绛珠仙子泪水还尽之日,便是她逝去之时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宝黛初次相见,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发起狂痴来,便将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摔在地上,引得贾母一众人大惊失色,黛玉见因自己差点失了玉,心中十分痛惜自责,回房后便伤心流泪此处有一段脂评,其中写道,“应知此非伤感,还甘露水也又有“黛玉第一次哭却如此写来”“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剩下还该多少?”应知黛玉这一哭并非在书中的第一哭,早在见贾母之时,就已经“哭个不住”,可见黛玉报恩的泪水只限于对宝玉,并且是有额度的其次,因“不才之事”黛玉在临死前应是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在第三十二回中,宝玉出了神,将本欲说给黛玉的情话说给了袭人听,袭人听后吓得魄消魂散,接着就有一段对袭人心思的描述,“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接着第三十四回,袭人就找了个机会同王夫人进言,大意是宝玉现在年纪大了,又爱在胭脂队里混,这样下去保不准出事为了避嫌,不如趁早变个法儿让宝玉搬出园子来住一番话正中王夫人的心坎上有脂评,“袭卿高见动夫人”这两段的描写加上此脂评特别值得回味,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写作风格是伏脉千里,他不会无端花如此重笔来写袭人思忖着如何帮宝玉避祸,加之脂砚斋称“袭卿高见”,可见这袭人的思虑并非毫无根据的试想,倘若后八十回中,宝玉并未受到“不才之事”的攻击,此处袭人的想法又怎能是高见呢?那只能是愚见或是多虑了而宝玉受到流言的诽谤,作为知己的黛玉当然无法幸免于难最后,思念致死在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听到了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结局的《红楼梦》曲,其中第三曲《枉凝眉》如此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叹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曲子写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结局,虽有奇缘、然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叹,一个空劳牵挂”,写的是宝黛之间的情感互动,如蔡义江老师所说,“只有两人分居两地,不知境况,相互惦记,才能牵挂,如果还是如之前那般同住在大观园里,时常来往,又何来牵挂?”另有第三十七回,探春给黛玉起了个雅号叫“潇湘妃子”,她说,“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这暗示着黛玉将来要因见不到宝玉而思念哭泣不仅如此,“潇湘妃子”这里头是有一个典故:传说娥皇、女英是舜帝的两个妃子,舜帝一次出外巡视,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两女千里寻夫,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哭流涕,泪水洒到竹子上点点斑痕,变成了‘斑竹’,也叫‘湘妃竹’”这里的娥皇女英也是与夫君分开,日夜思念、以泪洗面[7]二、黛玉是投水自杀还是病逝?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黛玉是在承受了以上几种压力的情况下,多病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选择投水而亡,主要的依据如下:首先,明义的诗以及葬花吟富察明义,经各种资料显示,他是曹雪芹的旧识他曾作过《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收录在他的个人诗集《绿烟锁梦集》当中[8]其中有一首诗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前两句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葬花吟是诗谶那么葬花吟当中又给我们透露了怎样的信息呢?最后一句特别关键:“质本洁来质本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认为这里表明的是林黛玉对待死亡的态度,她是有选择的前面说到宝黛之情受到了“不才之事”的诬陷,黛玉枉担了此虚名,流言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又与宝玉分隔两地难以互通消息,在自知命不久矣的情况下主动结束了生命其次,潇湘馆内的潇湘妃子。

      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雅号是“潇湘妃子”,她自己作诗题帕时也曾以湘妃自比这里头的典故上面我们已提到过,典故中的女主人公娥皇女英最后投湖而死我认为对林黛玉系“潇湘妃子”身份的多次暗示是一个伏笔,作者意在告诉我们林黛玉的最后结局与娥皇女英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投水而亡最后,在第四十三回中,宝玉跑到江边去祭奠跳井自杀的金钏儿,正巧撞上王熙凤过生日请了戏班子来园内唱戏,回来的时候正演着《荆钗记》的一出《男祭》,其中的主人公叫“王十朋”黛玉心知宝玉是去祭奠了金钏儿,借着这出戏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你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我们知道,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相知相惜的基础上,所以说这一笔的描写旨在告诉我们宝黛间是心意相通的,别人不知道宝玉去做什么了,但黛玉却心知肚明而以上这番话却更耐人寻味,黛玉说此话的用意何在?这其实是一个谶语,后八十回应该有这样一个情节:黛玉投水而亡,某日宝玉祭奠黛玉,想起她曾经说过的那番话,便将自己深深的情意与思念都寄托在那碗水中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比较合理的黛玉之死的情节应是宝玉与黛玉分隔两地,两人难以互通消息,黛玉在承受了相思之苦、泪尽期限以及流言的压力下,自知命不久矣,于是选择主动投水而死。

      以上仅为本人的一点浅薄之见,由于理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严谨之处,见笑于各位红学专家谨以一颗求知之心,就教于各位前辈参考文献:[1]周汝昌.《红楼梦》“全壁”的背后[J].红楼梦学刊,1981.[2]梁归智.草蛇灰线之演绎—由清代人两段点评窥探《红楼梦》之境界[J].红楼梦学刊,2001.[3]万柳.深闺细事写从容—《谈红楼梦的脂批》[J].文史知识,2012.[4]周汝昌.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和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5]蔡义江.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论佚中的一章[J].红楼梦学刊,1981.[6]梁归智.红楼梦探佚[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集团,2010.[7]章惠垠.神女神话与林黛玉—黛玉原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