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2节 正常于一场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08316167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2节 正常于一场心理的辨别原则于原则.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虽然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避免;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干获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必须是大众自身有对的的结识并努力实行;另一方面,有关筹划应通过多种卫生保健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之实行,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筹划中,特别要对社会面的避免工作负责,在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辨别原则与原则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平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如下几种: 一方面,从记录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拟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70如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畴。

      · 此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原则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此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觉得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 尚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觉得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逼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体现),推断个体有着和此前不同样或者和别人不同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体现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 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体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种统一公认的鉴别原则。

      李心天(1991)对辨别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鉴别原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征询师 1.医学原则 这种原则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根据一种人身上体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本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体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因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原则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她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变化的心理障碍,也许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觉得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原则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奉献这种原则也比较客观,十分注重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目前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2.记录学原则 ::: · 、 在一般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性进行测量的成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种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性偏离平均值的限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种持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限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以记录数据为根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措施的鉴定是相似的 记录学原则提供了心理特性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诸多人欢迎但这种原则也存在某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不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很少数,但很少被人觉得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性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并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因此,·记录学原则也不是普遍合用的 · 3.内省经验原则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急、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因素的不舒服感,或自己觉得不能合适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谋求她人支持和协助其二是从观测者而言,即观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测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固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原则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测者有各自评估行为的原则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测者们也形成了大体相近的评判原则,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获得一致的见解,而对少数病人仍也许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 4.社会适应原则 , 在正常状况下,人体可以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规定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因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承认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觉得此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重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第三单元 辨别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郭念锋(1986)觉得具体原则一时难于拟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晰的为此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7·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辨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去考虑: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由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如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种人说她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她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她产生了幻觉此外,一种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苎便形成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测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核心,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原则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与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原则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韵丧失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种完整的统一体,多种,b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精确和有效例如一种人遇到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会产生快乐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她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快乐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她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 ·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性这种人格特性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状况下,一般是不易变化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种人与其她人的不同。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因素的状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浮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种人的心理活动与否浮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辨别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例如,一种用钱很仔细的人忽然挥金如土,或者一种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忽然变得很淡漠,如果我们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她发生如此变化的因素时,我们就可以说她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从静态的角度着,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环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因此,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互相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互相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因此,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征询师 人的精神属性(如认知倾向、情绪特性、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多种人格特性),与人的生物属性(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性、高档神经活动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多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等)和社会属性(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老式、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因素)三者是密切关联的,为此,心理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除了取决于精神属性这内在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受到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

      这内外两种因素随时都会经由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打破心理的平衡状态 , 在一般状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畴,人的心态就会浮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有关怀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历来有不同的表述: 精神分析学派觉得: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毕生各个发展阶段上浮现心理障碍的主线因素;二、“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体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觉得,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映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主线因素现代行为主义不仅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注重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该公式中W是指环境,S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映,公式中最后一种W,是指受到主体反映影响的发生了某种变化的环境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过程中“学习”的成果。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对于“潜能”,她们不像行为主义用实验证明内驱力那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她们觉得,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觉得,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试题库(单项选择题763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的面试考试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8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省第十届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docx 2025年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证考试必刷题库附答案.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1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70题).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6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试模拟试题(五套).docx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40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2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90题).docx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docx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教学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350题).docx 2025年江苏生禁毒知识网络竞赛考试题库(250题).docx 2025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