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检查供电线路是否共零的简易方法 潮州市MS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9173650
  • 上传时间:2017-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82.1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检查供电线路是否共零的简易方法 潮州市 MS 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技术部 一、绝大多数的漏电报警(保护)器的基本原理是检测线路的剩余电流 相线 L(或三相 LA、LB 、LC )和零线 N 同时穿过剩余电流互感器,在没有漏电的情况下它们的电流矢量和(即“剩余电流”residual cur rent)为 0当发生漏电时,剩余电流便有一个数值特别强调的是:所谓“漏电” ,是指相线或零线通过非预期负载(例如绝缘破损受潮)对大地连接产生电流 在安装漏电报警(保护)器时,保护器用户(负载)侧出线端(穿过剩余电流互感器后)的线路必须是独立的,不能与保护区域以外的其他线路“共零”或有任何电气连接线路的相线和零线必须同时穿过剩余电流互感器,而保护地线(PE)不能穿过零(N 或 PEN)线不允许重复接地 用具有剩余电流数值显示的 DDB-2003DL-Ⅲ型用电防火保护器(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配套DDB-MD02 开合式剩余电流互感器),如图 1 装路上 图 1 若线路没有漏电,显示电流为 0 或很小如果显示电流值很大(数百毫安),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线路有较严重的相线对地漏电现象,如图 2。

      图2 2、保护器用户侧零线有接地点,如图 3 图3 3、保护器用户侧线路不独立,相线有负载接到保护器前的零线或用户系统外的总零线,如图 4 图4 4、保护器用户侧零线有负载接到保护器前的相线,即保护区域以外的其他线路与用户侧“共零” ,如图 5 图5 第 1、2 种情况,显然可以归入“线路漏电”的范畴 第 3 种可以认为类似于第 1 种,不过这是人为造成的这种为了敷设方便的不规范线路安装非常常见哪怕只是走廊里的几个灯泡,就足以造成漏电保护装置动作报警如果 ZW 功率较大,剩余电流会大至数安培甚至数十安培 第 4 种情况也很常见例如下面这样的配电箱连接实例: 图6 在这个电路中,只有总进线处及供电 1、2、3 路可以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并要确保它们后面都是各自独立的) ,其他位置都无法装设,包括所有三个配电箱 二、为判别以上常见问题,检查供电线路是否共零,现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如图 7,在穿过剩余电流互感器的零线上,在互感器外临时跨接一根约 12#的铜导线,长约 1 米,要求接触良好 图7 ▲ DDB-2003DL-Ⅲ显示电流值增大,是属于以上第 1、2、3 种情况 原理是:这 3 种情况下,LA、LB、LC 的电流矢量和的模大于零线电流矢量的模。

      剩余电流矢量的模近似等于 LA、LB、LC 的电流矢量和的模与零线电流矢量的模之差当跨接线把零线电流分流后,流过互感器铁芯磁路的零线电流减小了,于是探测器显示的剩余电流便进一步增大 ▲ DDB-2003DL-Ⅲ显示电流值减小,是属于以上第 4 种情况 原理是:这种情况下,零线电流矢量的模大于 LA、LB、LC 的电流矢量和的模剩余电流矢量的模近似等于零线电流矢量的模与 LA、LB、LC 的电流矢量和的模之差当跨接线把零线电流分流后,流过互感器铁芯磁路的零线电流减小了,于是探测器显示的剩余电流便减小 当漏电电流很大,超出 DDB-2003DL-Ⅲ显示范围(1.9 99A)时,可用 20/100A 的电流钳表代替剩余电流互感器如钳表无法容纳四根线时,可分别用电流钳表测量 LA、LB、LC、N 的电流, 然后用我们制作的“漏电计算表格.XLS” ,在第 2 行填入各测量值,便可得出漏电电流的近似计算值 三、发现问题应认真解决 在装设漏电报警(保护)器时,往往会发现以上问题这正证明其装设的必要问题的发现,说明要么线路存在严重漏电,这就必须高度重视查找和消除隐患;要么线路安装不规范,这应尽快纠正;要么漏电报警(保护)器安装的选点不正确,这需要结合电气火灾消防要求和国家标准 GB 13955-92《 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重新合理选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