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390545740
  • 上传时间:2023-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 伤仲永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卿今当涂掌事 (4)及鲁肃过寻阳,2.翻译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得为众人而已耶?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比较五:【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比较六: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分) 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七:【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未尝识书具( ) ②稍稍宾客其父( )③俱委而窃听( ) ④尔颇有所识不( )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

      6分)(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解释,翻译“言无遗失”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言无遗失】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5分)(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3分)比较八:祖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①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俟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②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注释:①耽:沉迷,这里引申为非常喜欢②属:写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俟父母寝后 ②以衣被蔽塞窗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3)选文中祖莹的 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比较九: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神童》【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 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 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④俚俗:世俗之人 ⑤粗:大致 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⑦木杪(miǎo):树梢 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 ⑨盖:大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 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 D、质地,资质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3、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1) (2) (4分)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