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进行研究.doc
4页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进行研究=“news_bd”> 2014 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特别提出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策本文就促进吉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一、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 吉林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需求下降,致使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充足吉林全省面积 18.74万平方公里,下辖 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拥有 620个乡镇、9321个行政村、399.08 万农户根据吉林省统计局2012年2月29日发布的《吉林省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 2 749.4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81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7. 95 万人。
截止到 2013 年,吉林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了 390 万人,为历年之最2014 年以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总量平衡,比 2013 年略有下降 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转移就业任务繁重,压力大吉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现有的 7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近 180 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总量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随着企业转型、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进一步增强,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的客观现实形成较大差距同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薪金待遇、自身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环境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出现了部分农村劳动者要求体面工作、有尊严工作的心理诉求而相当数量企业给予农民工报酬水平较低,由此形成较大的反差,导致出现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并存的现状 2.政府迁移政策的保障水平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明确的分割为两部分,即城镇和农村这两部分不同的制度在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和集体保障为主,由于农民工有着双重身份,因而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尚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
农民工在工作期间,虽然有着辛苦的付出,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社会待遇和保障方面却与城市市民有着巨大的差异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难、高考难、就医难、权益保障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也正是造就民工荒的一个根本原因 3.县域经济欠发达,吸纳就业能力较低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途径有限随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技能人才缺乏、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劳动者择业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加上工资偏低、工作环境偏差、人文环境不尽如人意等,都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 一是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从农民近些年平均受教育程度来看,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跟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受教育年限来看,在 1985 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74 年,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8.45年即便如此,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全国而言,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激励作用仍然有限;从教育范围来看,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显著。
在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达到了 7.1%,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达到了 81.2%,高等教育人口基本上都在大中城市 三、促进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 1.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吉林省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在面临资本劣势的情况下,按照市场原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有利于增加劳动力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更多农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这是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必将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最大构成部分 (3)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提高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应持续增加农业机械投入;二是培养新型化农民,加强农民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断学习先进农业生产知识 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 (1)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由于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因而农民对土地拥有使用权、经营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导致农民只能耕种自己的土地,不能出租、买卖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因而有必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其中,具有可行性的方式之一是以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入股,逐年分红,确保土地制度改革的稳定性,防止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城乡保障制度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的子女在医疗保险、教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各自独立,但是保障水平却相差甚远,因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愿意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关系从全局角度出发,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应该积极接纳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增强其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和彻底转移,从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3.加快吉林省的城市化步伐 城市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拉动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三驾马车,其中的城市化有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机遇近年来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为吉林省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从 2011 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出口由于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去观察,而消费则可能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城市化进程对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的拉动、服务业的繁荣,对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4.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 (1)加强教育意识,提高受教育水平。
当前,随着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流行,大多数学生只接受了高中或以下的初级教育由于大学扩招使得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教育在劳动力市场发挥重要的信号功能,农村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以,通过普及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意识,加强接受教育的意愿,提高受教育水平,有利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 (2)解放思想,打破保守意识受到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村劳动力宁愿接受参与农业生产的低收入,也不愿意脱离土地,通过在城镇部门其他行业的就业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所以在完善社会保障的同时,解放思想,打破保守意识能够激励农村劳动力转移 (3)新时代农民工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新时代农民工务实工作的态度,是促进未来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通过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来强化务实和责任意识,促进新时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