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教案走进天文馆.docx
6页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走进天文馆一、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学问既熟识又生疏,说它熟识,是由于我们几乎每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生疏,是由于它特别抽象,特别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 而不是反映儿童特别熟识的物的特点, 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点,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 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 教材敬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 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2、本单元的情形串;本单元有 2 个信息窗;依次是:二、单元学问分析1、学问基础;一年级下册: 下雨了——学看钟表 (会认读整十、 半时, 知道 “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二年级下册: 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 分、秒的熟识 (会认读几时几分, 知道 1 时=60分, 1 分 =60 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2、教材的位置;有三点:是钟表熟识的连续;是年月日学问学习的开头阶段与终止阶段;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 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3、学问构成;共设有 2 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 1:二十四时计时法;信息窗 2:年月日学问的学习;三、单元教材解读(一)信息窗 1 的解读1、情形图的解读;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挑选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出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况;2、情形图中的信息;情形中出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开馆时间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2 个例题;例题一: 815::3000是—几—时?16 :学30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今日放映9 :00 《宇宙旅行》10 : 30 《恐龙灭亡与天体碰撞》15 : 00 《神奇的星空》15 : 45 《小丽拜访哈勃》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学习时间的运算;4、教学的策略及留意事项( 1)对儿童已有的学问和体会要认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说的学问基础以外,同学在运用时间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存了好多体会, 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学问, 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报及观看电视节目预报中知道了 19 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 7 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同学所不行或缺的;( 2)要帮忙同学梳理数学语言,如: 15:00 是下午 3 时,晚上 7: 30 是 19: 30;( 3)学习材料预备:钟表或钟表模型;( 4)教学目标: 是什么——什么是 24 时计时法;为什么——时针每天转两圈,每天转24 小时;怎么做——明确什么时候加 12,什么时候减 12;( 5)要帮忙同学懂得难懂的词语;如“开馆”既:每天打开天文馆门的时间是 8:30, 每天关闭天文馆门的时间是 16: 30;( 6)语言的梳理: 24 时计时法:在用 24 时计时法来表述全天的全部时间,不用再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仍是晚上(几时) ;一般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晚上几时等;( 7)建立二十四时计时法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向深层次进展、实现同学可连续进展价值的重要表达; 表象建立目标的表达, 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一般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这只是学习学问性目标的表达, 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把二十四时计时法与一般计时法所表述的时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看到或听到 16:30, 立刻就能联想到是下午 4:30,立刻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另外,表象建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学问性目标的实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脱离了表象的建立过程, 要实现学问性目标, 就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这一点老师要有清醒的熟识与懂得, 否就就可能使教学陷入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5、例题教学的详细阐释例题一: 15: 00 是几时? 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猜想——探究——梳理——应用;猜想:猜想既引导同学知道情形中的 8:30、9:00、10:30 都是上午的时刻; 15:00、 15: 45、16:30 都是下午的时刻,并会用下午几时几分来表述出来,既把下午的时间也既同学生疏的二十四时计时法用同学熟识的一般计时法来表述出来,也就是知道 15:00、15:45、 16: 30 在一天中的位置;探究:利用钟表帮忙同学完成从 8:30—— 16: 30 的拨针操作活动;留意:考虑到例题只进行一个时刻的探究就来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总结与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情形中的全部时刻都让同学来表述;原材料:开头另外要准时进行板书,今日放映用它作为总结梳理的终止24 时计时法8: 309: 0010: 3015: 0015: 4516: 30一般计时法上午上午上午下午下午下午8: 309: 0010: 303: 003: 454: 30梳理: 一是给出两种计时方法的名称,既 24 时计时法、一般计时法;二是梳理 24 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 可以再指导同学进行拨针操作, 引导同学发觉下午时刻的表述, 不再是 0、1、2 时这样来计时,而是从 12 时开头往后计时的,既 13、14 这样来计时,也既每 天的时间的计时,是采纳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法;像这样的计时方法就是 24 时计时法;通俗地来讲,一般计时法是采纳从 0 时到 12 时、然后又从 0 时到 12 时的计时方法, 24 时计时法是采纳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法; 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钟表来抽象:2423 1322 1421 1520 1619 1718以上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初步使同学知道 24 时计时法,知道每天时刻的表述在钟表上是怎样转动的; 既初步给同学一个 24 时计时法的表象; 至于 24 时计时法与一般计时法的转换是下一个环节要做的工作;应用: 进行专项训练, 既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一般计时法的转换;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梳理:一是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在一般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 12,反 之就要减去 12;二是在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时, 不用再说是下午仍是晚上,在用一般计时法表示时间时,要说明是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学习时间的运算;猜想——探究——拓展——升华;猜想:估量同学可能有两种答案, 8 时与 9 时; 9 时是从 8: 30 作为起点,把它看作 1 开头数的,这种数的方法与数天数的方法混在一起; 8 时是正确答案,说明同学已经具有了 “时刻之间的间隔就是时间”的观念;这个阶段不能要求同学都能回答正确;探究:活动一:拨一拨:引导同学在钟表上从 8:30 开头拨起,始终拨到 16:30;引 导同学发觉其中的规律:从 8:30 到 9:30 经过了 1 时,既发觉了经过了 1、2、3 11、 12 个大格,经过了 60 个小格,时间是 60 分钟,也就是 1 时,这个阶段是探究的关键;有了这个基础,下面的探究就会顺当进行,引导同学通过拨动钟表上的表针发觉:从 9: 30到 10: 30 是 1 时,从 10: 30 到 11: 30 是 1 时 所以从 8: 30—— 16: 30 经过了 8 时;活动二:画一画:画一画既“变曲为直” ,引导同学把时针在钟表上的转动转变为直线,既课本上的表述方式;拓展: 把情形中几个节目之间的放映时间进行探究,同样也要经受估算、拨一拨、 画一画的探究过程;升华:既用数学算式的运算方式进行升华,引导同学发觉: 16: 30-8 :30=8 时等;可以用竖式表示:16 : 30- 8 :308 :0010 :30- 9:001:3014 : 6015 : 00- 10: 304: 3015 : 45- 15 : 0045(二)信息窗 2 的解读1、情形图的解读;联系上一个信息窗及本信息窗出现出的情形我们不难发觉,同学是在观看 《神奇的星空》科教片; 以我们人类生活的太阳系为模型, 通过情形中出现的公转与自转的时间信息来抽象年月日的时间规律;2、情形图中的信息;公转: 绕太阳化转一周的时间, 水星约是 88 天,地球约是一年,天王星约是 84 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3 时 56 分 4 秒,大约是 1 日;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例题;例题一:一年有多长? 学习平年、闰年;例题二:关于月的学问,你知道些什么? 学习月的学问;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学问? 学习 1 日=24 时; 4、教学的策略及留意事项( 1)敬重同学已有的年月日学问;虽然年月日的学问是特别抽象的,但不行否认的是同学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学问, 这是学习的重要体会基础; 假如同学不具有这样的体会, 教学只能是灌输式, 所以老师要在正确估量的基础上提前布置同学明白这方面的学问, 积存相关的体会;( 2)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法;年月日作为计量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单位,这方面的学问是有规律可循的, 要通过年月日时间规律的归纳与探究, 梳理学问; 这就要求老师要供应探究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辨析进行归纳,这就是归纳法;( 3)教材分析:“合作探究” 部分的三个例题, 分别是学习一年有多长、 学习月的学问、学习有关日的学问,从中不难发觉,它是延着年、月、日的学问体系而编排的;其中,例题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并在同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它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内容的学习质量;在例题二的探究过程中, 教材分别用了四块内容, 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觉, 上面的两部分属于探究,而下面的两部分其实是总结与梳理的内容;( 4)教学的层次性: 从中我们也不难发觉, 教材中的三个例题虽然都属于 “合作探究” ,但这里的探究必需划分层次,否就就会使教学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5、例题教学的详细阐释例题一:一年有多长? 学习平年、闰年;在引导同学充分表述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 12 个月,一年有 365 天,一年有 366 天;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 一年有 365 天的年份是平年, 一年有 366 天的年份是闰年;例题二:关于月的学问,你知道些什么? 学习月的学问;依据“猜想——探究(验证)——反思——升华”的程序进行教学;猜想:引导同学把明白到的有关月的学问进行表述: 关于年月日的学问, 你仍明白哪些?这其实就是教材例题二中左上角部分的教学;探究(验证) :为同学预备不少于 5 年的相邻年份年历卡,假如考虑到年历卡预备不便利,可以用挂历或年历来替代;老师要预备如下所示的表格,以备同学汇报沟通时用;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年历卡, 看从中能发觉什么?相伴着同学沟通活动的不断深化, 老师把同学发觉的各个年份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完整;年份 1996天数 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