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0135765
  • 上传时间:2018-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2.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1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清(鸦 片战争前) 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新 经济因素未能 顺利发展, 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4—18 世纪,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妖工开物》中涉及的约 30 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糊口之需,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 30 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加到 204 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变化还通过赋役制度的变革表现出来:明中后期实施“ 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 计亩征银,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清前期推行“摊丁入 亩” ,即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晚明上海)标 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清]叶梦珠《阅世编》(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日:四时雷电镇[明] 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第 2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这是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体 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面积为 8.5 亿亩,清高达 10 亿亩左右明初在籍人口数为 6600 余万,明末达到近 2 亿,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增至 4.1 亿在 1720—182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19 世纪初,世界10 个拥有 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 6 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 (1573—1619),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 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且有织工、缎工、 纱工、染工、机工、 车匠等细致的分工,说明当时生 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关于“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的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雇佣关系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 “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主雇之间是“ 计日受(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清前期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第 3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值”或“计工受值”的货币关系关于雇工 “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的记载 ,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一些固定的场所“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另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这种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至鸦片战争前,除丝织、棉纺织、印染、制瓷业外,制盐、制茶、制油、制烟、酿酒、造纸、印刷、冶 铁、 铜矿采冶、采煤、木材采伐、沙船(一种旧式平底船)运输乃至农业生产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但这种新的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并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多次颁令实行矿禁清统治者还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这种把大量过剩劳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模式,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本低廉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长期滞存,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也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 同一空间(或者 说同一劳动场所) ,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 4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东来,福建、广东沿海人民与西方人的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明清易代以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相互结合,会给统治秩序造成威胁,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 各 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 ,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海禁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16 世纪前,中国远洋航海和造船技术遥居世界领先地位明初郑和下西洋,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1405年首航即有远洋帆船 200 多艘400 多年后, 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 艘,航海地位一落千丈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被外国商人垄断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1640 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到 19 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第 5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1840 年,中国人均粮食仅 200 千克左右,而笑国人均粮食已接近 1000 千克,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中国年产铁约 2 万吨,不及法国的 1/10,不及英国的1/40西方铁路总里程达 9000 千米,而中国 陆路还 在用牛马拉车运输知识链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信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阅读与思考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曙光,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变动,曾程度不同地在东西方同时显现。

      但英国爆 发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中、西从此明 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自然 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对外更加闭关自守而西方则实现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 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禁锢,科学战胜蒙昧,并通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1/3 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 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第 6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过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转轨在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何以会发生这种分途,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应该说,明清鼎革的 动荡与清初的逆转,确曾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但中国近代化因素未能顺利发育成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明清时期,在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广大 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化,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 变革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

      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尚需经过漫长的历程 ’请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解析与探究材料一 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 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 年) ,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第 7 页 共 7 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西台漫记·记葛贤》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 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 桥,以车纺丝者日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