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2).ppt
57页如梦令,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李白,诗仙,李煜,词圣,词国女皇,李清照,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简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 词牌名,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 词的题目:每一首词牌名,可根据词所写的内容另加标题如:《沁园春 雪》《清平乐 村乐》,沁园春和清平乐都是词牌名,雪和村居就是题目词牌简介】,◆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常见的词牌有:忆江南、卜算子、浣溪沙、采桑子,李清照 (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词人简介】,【词人简介】,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藕,莲藕,ǒu,,,,我能行,,,,,,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注释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尽了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 滩:河滩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常记”明确表示追述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读句子,说意思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读句子,说体会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常记,,地点:,溪亭,时间:,日暮,事件:,醉归,,,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白鹭 晚霞,,诗情,画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说说它的意思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译文】,【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课外收集有关“李清照”其它的词并摘抄其中的一两首比一比,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宋词 如梦令.mp3,,,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宋词 如梦令.mp3,,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宋】李清照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如梦令 又见马老师昨日海棠依旧,经年未销风流试看厅堂身手,教坛一枝独秀嗟否,嗟否?谁道绿肥红瘦?,如梦令 逢雅娟感怀回眸豆蔻一梦,笑逐夕月晨风梦觉咨嗟浓,数枝幽咽湿啼红罢了,罢了,又添一丝新愁抢答题,(6)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7)为什么会“误入”? “沉醉”所以误入8)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不行,因为日暮9)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1)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词人的一次郊游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不是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夏天藕花深处”5)她是一人去的吗? 不是古人云: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思呢?,选答题,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快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渔歌子,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16岁游太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才华出众,皇帝赐名但官场险恶,遭人陷害后被贬,从此不再做官,隐居在太湖,扁舟垂钓,寄情山水,自称“烟波钓徒”词人简介】,《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词人用过此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归渔歌子,【词】,同学们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由读词】,lù 白 鹭,xī sài shān 西 塞 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白 鹭,鳜 鱼,guì鳜鱼,桃 花,ruò lì箬 笠,suō 蓑 衣,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景物:7个,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注释】,归:回去,回家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鳜鱼:俗称“花鱼”“桂鱼”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注释】,不须:不一定要归:回去,回家鳜鱼:俗称“花鱼”“桂鱼”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词句赏析】,“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渔父的生活环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词句赏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译文】,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中心思想,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淡泊的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布置作业】,1.背诵《渔歌子》2.同学们动手给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课后题答案,3(1)兴尽:兴致得到了满足尽了兴致 (2)不须:不一定要句意:(1)游兴得到了满足,夜幕降临,才调转船头,准备回家可是,走着走着,却发现搞错了方向,小船竟然闯入藕塘的深处2)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春风吹拂,细雨扑面,举竿垂钓不想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