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洞与岳麓_两个南方古典书院的形态解析与比较.docx
4页白鹿洞与岳麓——两个南方古典书院的形态解析与比较Bailuding and Yuelu——Form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Classical Academies in Southern China文/高崧 韩冬青 欧阳之曦 王正Gao Song Han DongqingOuyang Zhixi Wangzheng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建筑的重要类型,南方则是书院文化更为发达的地区本文在阐述古典书院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为重点案例,展现并揭示其在书院规制主导下的形态结构和基本要素特征,进而讨论了其在地域气候、地形条件和生存背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应变策略作者简介As one of the typic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Classical academy is more flourishing高 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城市建筑工作室设计总监 高级建筑师and Yuelu as key cases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formal structure and fundamental elements which was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dominated by the academic system, and then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fitting in with local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climate, topography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城市建筑工作室设计总监KEY WORDS欧阳之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古典书院,形态特色,结构与要素,应变策略城市建筑工作室建筑师Classical Academy,Characteristic of Form,Structure and Element,Transformation Strategy王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城市建筑工作室设计总监古典书院是中国唐宋以降区别于朝廷科举官学的私学组织。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研习和传播组 织,书院穿越漫长的千年历程,成为古代士人心中挥 之不去的精神家园书院”本是皇室藏书校书之 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始有其名此 后,隐居民间的士大夫以“书院”为名,在墙院之内 创设个人修善身心和读书治学之所,并传授门生由 此,私学书院渐渐萌芽私办书院在宋代得到蓬勃发 展北宋年间,官学废坏、理学初兴、禅林影响、皇 家嘉奖(赐额、赐书、赐学田)共同推动了书院的博 兴北宋创建的书院数十所,遍布各地,并始有“四 大书院”之说1靖康之乱后(1126年),文化教育 重心南移中国南方的书院文化随之更为发达南 宋初,理学博发,以理学为价值核心,书院为基本载 体,互为促动,共同勃兴张栻在长沙主讲岳麓;朱 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创立云谷、武夷、竹林等书院; 陆九渊创办槐堂书屋、象山精舍;吕祖谦创办丽泽书 院等等学规、课程、管理机构的成熟标志着书院作 为制度化的私学进入了鼎盛时期两宋之后,书院经 元、明、清各朝而不坠元朝推动书院发展的同时, 朝廷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染上官学化的印迹明朝统 治者虽推崇理学,却冷落甚至禁毁书院但作为一种 具有独特价值的私学机构,书院仍然得到传承,并在 明正德年间,受心学思潮的影响而振兴,王守仁等人 不仅发展了许多书院,而且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
清 代朝廷对待书院先抑后扬,雍正为兴贤育才而命各地 创建书院,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乾隆年间大力推动 书院,但与此同时,官学化再度严重光绪之后,学 堂新兴,延续千年的书院制度随之告终古典书院不仅对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和教育史均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其特色鲜明的物质空间形态和环境营造智慧同样值得建筑学领域探究和研习 “四大书院”之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占其半 壁,是研究中国南方古典书院的典型样本本文试图 透过两个典型书院的解析观察其场所形态的规律及演 变,并揭示其内在的动因1、书院的基本功能及要素中国古典书院的文化学术意义主要在于理学和心 学思想及社会道义的研学和传播,与起自隋唐的科举 官学体制相对,书院亦因其自由的探究氛围而不失为 思辨和知识创新的阵地古典书院的功能始于藏书和 校书,北宋时逐渐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基本 功能典籍的修校、扩充和收藏是学问和知识的必 备条件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极大促进了书院置 书和藏书的效率自由讲学、会讲、问难论辩是古 典书院知识传播功能的特色所在乾道三年(1167 年),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开会讲先河淳熙 二年(1175年),吕祖谦邀朱熹和陆九渊于江西信 州鹅湖寺会讲。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陆九 渊到白鹿洞讲学朱熹所定学规以“学、问、思、 辩、行”为“为学之序”,注重自学、独立思考、 问难论辩、学思并重、知行统一会讲、思悟、问辩 的研学方式对书院的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祭祀 是书院的重要功能内容通过供祀先师孔子和学派大 师的礼仪设置,士人得以耳濡目染,从而承先贤之 风,解道德之理,怀济世之志在组织制度上,书 院以“山长”为首,其实质是“山长”主导下的知识 群体的互动行为这三项基本功能在相应的组织体系 下决定了古典书院的基本建筑要素其一,书院以讲iABSTRACTn southern china.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lassical academy, this paper takes Bailudong2134堂为核心,而讲堂必有前院会讲之期,众生云集因此,讲堂前院往往是书院院落中最大者,其空间功 能的实质是讲堂的延伸其二,藏书阁乃书院不可缺 席的要素获得皇帝敕封的书院,藏书阁可获名御书 楼(阁)纵览南北书院,藏书阁当是书院中唯一的 楼阁,以示崇隆正是“书”与“院”的内在融合使 “书院”之名得以延续千年。
其三,祭祀先师孔子的 大殿亦为书院必备,此外还有祭祀学派先贤的专祠 区书院祭祀象征着学统与学派风尚,从而与朝廷的 文庙祭奠意义有别其四是学田,学田往往由书院长 期经营,或由朝廷和地方政府资助,是书院实现研 学、藏书、祭祀三大基本功能所必备的经济基础为清代和民国初年间所为,但其格局依然显出一贯的规制(图4)五组轴线面西南而列,而以讲堂和孔 庙两轴为尊(图 16)西部先贤书院为祭祀书院历 代先贤之所在孔庙一轴由南至北依序设置欞星门、 泮池、泮桥、礼圣门和礼圣殿,泮斋厢房设于泮池东 西两侧白鹿洞书院一轴紧依孔庙东侧而列,院门之 后,经御书阁至明伦堂,其后以思贤台收关,此轴当 是日常师生相授的核心所在其余各组轴线亦进落有 致,两至三进院落前后贯穿,绿翠婆娑,碑廊环绕, 始终以自然之理和教化之理为要害(图5-7)徒众多,堂前院落则可作为讲堂的扩大文庙一轴由牌坊和照壁围合成入口前院,经大成门至大成殿,以 崇圣殿作为轴线的底景(图 10-13)岳麓书院在 讲堂和文庙两轴之间的后部设专祠区,祭祀书院历代 先贤光绪年初曾有祠间29处祠宇之众,受祀之 多,前所未有湖南大学创立之后,校舍历经改观, 但两轴格局未有变更。
足见书院基本形态结构的稳定 性及其重要意义丰富的园林景观是岳麓书院的另一重要特色,书 院引岳麓山泉作为园林造景的依托亭台廊轩、竹影 风光,令士人性情得到颐养和陶冶(图 14)书院 建筑吸纳湖湘地域清新质朴、空透淡雅的气息,粉墙 黛瓦略施琉璃剪边,朴实中也透射出湖湘学派的傲世 风骨3、岳麓书院的形态特色岳麓书院临湘江之滨,近市而不喧,因岳麓山而 得名,是国学中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书院创建于北 宋之初,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二年(999 年),重新扩建,开讲堂、揭书楼、建礼殿、请水 田、得赐书,书院已然格局丰满,标志着讲学、藏 书、祭祀三大功能要素构成的书院规制已形成,由此 奠定书院基本格局南宋乾道年间,刘珙任知潭州, 修复岳麓书院并保持原有规制遭明初冷废后,至嘉 靖复兴,书院始有扩建,于原讲堂前的大成殿址上扩 为文庙,又建“崇道祠”特祀朱熹、张栻完工之 后,山长袁名曜提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足见 岳麓书院之地位与雄心(图8)清刊本《长沙府志》所刊的岳麓书院图显示了书 院与岳麓山脉和江川溪流的环合构型,可谓“院以山 名,山因院盛”自湘江登岸,经“道南正脉”牌 楼,过咏归桥,方至书院(图9 )。
清代岳麓书院图 显示,岳麓山泉经书院南部环绕至山门前泮池,再折 转向东汇入湘江溪流将山脉、书院与湘江联系起 来,是岳麓书院形态中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元素,而非 一般的景观点缀现有留存的水脉疑有肢解书院 左为文庙,右为讲堂,两轴并列,奠定此后书院格局(图 16)岳麓书院两组轴线皆沿纵深发展,讲堂 一轴前置两道山门,经讲堂,至御书楼,院院相套 书院内堂、斋、馆、阁,汇为壮观第二道山门南 北连接着教学、半学二斋,东西隔成两个院落,若生2、白鹿洞书院的形态特色白鹿洞书院故地起源于唐代南唐四年(940 年)于李渤及其兄隐居庐山读书处建“庐山国学” 北宋初年扩充“庐山国学”,更名为“白鹿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兴复“白鹿洞书 院”,自任洞主(即山长),筹置学田,制定学规, 编制课程,集聚典籍,书院得以鼎盛(图1)白鹿洞书院得址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以三千亩山林为依托因山川环合俯视为洞,故此得 名光绪九年的《白鹿洞书院志》显示书院核心建筑 群依山面水,苍翠环绕,显然经由细致的堪舆推敲(图2)在峰峦凸显的所在有亭台点缀(现多有毁 坏),互为佳境自然的恩赐经由人的细致经营,始 成人文气息充沛的场所。
林间溪畔皆是昔日士人辩经 问难之所在,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自然不仅只是给 予读书的环境,也是一部续读不竭的长诗白鹿洞书 院主建筑群五轴并列,以溪为邻的石砌路径将五组轴 线并行连缀起来,成为有机展开的整体溪流自西而 东,是为贯道逝者如斯,砥柱不磨进入书院的路 径在山谷间辗转,逆流而上越枕流桥,过独对亭, 折转向西,方至圣域贤關山水为伴,石刻为训,路 径逶迤,循序渐进融自然山水与先贤训示于一体的 空间进程令书生心尘涤退,智慧渐开图3)唐宋 以降,白鹿洞书院的建筑匠作历经兴废,现有遗存多4、书院形态的基本规制与应变4-1、山川形胜,贤關辗转 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山、水、院格局关系同出一辙,而这并非是偶获的巧合中国古典书院大都 置于幽静秀美的山川名胜之地因其历史缘起、士大 夫文化和风水堪舆的影响,书院的选址依山面水,山 环水抱在宏观层面上,书院与山体和水系不仅恪守 负阴抱阳的经典风水格局,并且着意经营山、水、院 三者之间的线性路径因此,书院形态的考察显然不 能局限在院门之内山林、水系、学田、园艺与书院 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书院世界,其实质是对自然世 界的一种人文再造在堪舆思想的主导下,书院的朝 向并不刻板地以南向为尊,而是更在乎其与山体和 水流之间的空间关系(图 15)。
白鹿洞书院面向西 南,岳麓书院则取东向,两者的方位格局形异而质 同前导空间的设置无疑也是古典书院形态的重要组 成部分如若割离了庐山的峰峦起伏与溪流潺潺,就 失却了对白鹿洞书院的昔日士人枕流论道的风雅感 悟同样,岳麓书院的入院进程若非始于湘江登岸, 便难以彰显“道南正脉”的宏贯气势4-2、先贤为尊,书堂为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