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书心得范文老子读书笔记.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29867376
  • 上传时间:2021-1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6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老子》读书笔记近日阅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以下将谈谈《老子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道家德国理学家博士德•洛伦兹盛赞“老子的很多观点 在今天也十分恰当,不必要改动便可借用,一部著作的永久性给予它一个伟大的、不寻常的 形象”他认为:“老子在他生活的社会里,已经体验到人类生活、社会形态的总旨和精华 “老子及其著作与人类共存”广东老学专家罗尚贤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形道魂 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脉及灵魂在于道学,在于《道德经》这本巨作那么究竟《老子道德经》这一著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呢?一、老子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 老子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著,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 将其称作“言兵者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 《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 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 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在历史长河中,的确有人将老子《道德经》当作兵书来读。

      如老 子的“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演变为一 代又一代反对穷兵瞟武的慎战传统;老子的“坦然而善谋”,倡导了以谋略取胜、谋而后战的 谋战思想;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复为奇”,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具魔力的奇正思 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正”与“奇”也成了古代兵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对军事辩证法范畴; 老子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成为历代怀柔治军的重要原则;老子的"知人者智,自 知者明”,被孙武阐释为“知彼知己”;老子的“祸莫大于轻敌”,兵家无不视为战场座右铭 …… 0 诚然,《道德经》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2. 老子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称哲学为玄学,《道德经》与《易经》、《庄子》并称三玄",即玄学的三部经典 但《道德经》的主旨,实为给乱世中的君王提供治国方略,因此,它显然又是一部政治学的 著作其中的政治主张最出名的莫过于无为而治了《道德经》中的自由意蕴,突出地表达 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中,它以天人合一观念为话语背景,旨在理性地区分“有为”与“无为”,通过合理地控制自身的欲求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的缓解。

      依据“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老子提出了一种君主制国家能使政治自由在君王与民众之间双向 建构的理想老子重点论述了君王在治理国事中的自由,这种自由在本国范围内,体现为民 众顺从于君王的意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但君王的意志必须合于彰显“自然”真性的“道”, 才能使民众顺从其一,"为无为,则无不治君王与民众在政治关系中是互相对待的,民 众偏离自性的利欲之争,是对君王或为政者的仿效君王“为无为”,就是“啬”,即收敛自 我的欲念和功利的谋略,如知、贤、欲等,“去甚,去奢,去泰”则充分显现“自然”真 性,由此范导民众,消除基于利益对抗的种种阻碍治国安邦的消极因素:“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 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从而达成君王“无不治”的政治自 由这种“为不为,则无不治”的政治自由,正体现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其二,从 民众的自由中获取君王自身的自由"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种“为而不争” 之“为”,也就是“为无为”的意蕴:为不为己,不与民争从而正顺应了 “反者道之动” 的规律,达成“无不为”的结果,使君王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政治自由:“是以圣人处上而民 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超越“零 和”的政治自由观,彰显着中国古代社会中为政者“修、齐、治、平”的德性准则同时也是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政治清明的理想或对天下大治的评判标准,并且成为如汉初文 景之治”等封建盛世的政治理念因此,《道德经》也是一部探讨政治自由问题时不能不深 究的宝典二、 老子道德经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事物的自然本性老子认 为,虽然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事 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要人们以“道”为榜样,干什么事情都要顺 应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是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不强作妄为每一个人,从 领导者到普通百姓,只有当他的行为顺应时势,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 取得成功,否则就是蛮干和盲动,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会失败。

      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从对宇 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中总结出来的,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强调和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 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人们懂得了和谐是万事万物的常态,从而努力去维护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明智的而维护和谐离不开顺应自然自己之自然,他人 之自然,社会之自然,自然界之自然,均顺之而不逆,才能和而常通《道德经》主张“尊道贵德”所谓“德”,就是“道”在人和万物中的具体显现书中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人的思想、言行符合“道”,就是有“德”,否则就是无“德”《道 德经》主张品德修养要从自己身上做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然后扩大开来:“修之于 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教导人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地位,不要因贪婪而迷失本性:“名与身孰亲?身与 货孰多? ”过分追求身外之物而以身试法是不明智的,应该懂得“知止不殆”、“知足不辱” 的道理《道德经》主张抱朴守真,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着诚实不欺,敢讲真话, 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意味着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着以诚待 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

      可见,抱朴守真是人的多种美德的汇合处只有抱朴守真, 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 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道德经》主张“上善若水”,以慈爱为“三宝”之首,希望人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对所有的人都心怀仁慈之心,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道德经》认为,执政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书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 为心《道德经》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书中说:“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即,帮助别人的 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道德经》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书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意即,有 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来威服天下《道德经》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对我国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经》言简意赅,含义隽永老子以深邃的智慧,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 形成、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 "道”、"自然”、 “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中很多内容实在值得我 们去探讨深究学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