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pdf
11页第四单元知识清单字音字形1 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修 润(r u n)生 疏(s h u)商 酌(zh u o)譬 如(p i)月妻肱(m en g l o n g)累 赘(zh u l)别 扭(b i e n i u)拖 沓(t a)妥 帖(t i e)诲人不倦(h u i)不耻下问(c h i)颠冲流离(di an p ei)以身作则(ze)丁 卯 年(m o)1 5 .驿路梨花寨 子(zh ai)撵 走(n送n)好 路(y i)陡 峭(q i ao)露 宿(l i t)竹 尊(m i e)简 陋(l o u)修 葺(q l)晶 掌(y m g)花 瓣(b an)麋 子(j l)温 馨(x i n)1 6 .最苦与最乐招 班(l an)悲天悯人(m i n)】契 约(q i)循 环(x u n)如厚重负(s h i)海阔天空(k u d)重点词语【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修葺】修理(建筑物)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海阔天空】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案牍劳形】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文学常识1.张 中 行(19092 0 0 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 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其代表作有随笔集 负暄琐话等2.彭荆风(19292 0 1 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芦笙吹响的时候 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 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 文 学 覆盖再覆盖等3.梁启超(18731 9 2 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 饮冰室合集4.刘禹锡(7728 4 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 品 有 刘梦得文集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 称 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诗豪”5.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著 有 太极图说 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古诗文考点梳理重点字词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3.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4.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合适一词多义1 .【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 .【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亚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若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运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重要虚词1 .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 .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去 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去 D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是陋室。
是”表示判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3.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面省略介词“于”)句子翻译 陋室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刘禹锡在 陋室铭一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 .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 .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 .周敦颐 爱莲说中常被用来表现君子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精神品质的两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有许多修身养德的名句陶渊明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提醒我们要淡泊名利;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告诉我们要洁身自爱8 .周敦颐 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9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 0 .爱莲说中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两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 1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 2 .爱莲说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课文主题概括第 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一一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第 15课 驿路梨花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第 16课 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文运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第 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鉴赏品读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 .第 1 段 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2 .第 2 段中作者引用 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引 用 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3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4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5 .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6 .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7.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品德的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空泛地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力量第15课 驿路梨花1 .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 表 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 托 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 下 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3 .第1 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4.第2 4段中的语言描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我们”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6.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