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题目《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doc

33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279449441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题目《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

      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最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版,对艺术特色的讲解甚为详切今人唐诗选本较多,兹介绍两种:一是葛兆光《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唐诗282首,凡七十八家,选诗颇具眼量,小传、注释新见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诗500余首,按体例排列,注释简明,分析详备。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气的变化,诉两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