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docx
9页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摘要:自然景物描写是小说《静静的顿河》独立而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然景物描写与整个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的发展有着隐秘而天然的联系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者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对人的世界形成了一种反衬,大自然时时在呼唤着人的回归作品的悲壮正在于一系列的人物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个性的被毁灭,但是每个个体却受到自然的召唤人性的抗争使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极具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关键词:静静的顿河人性自然景物描写悲壮性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常常作为作品内容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小说写作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节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帮助也很大一种多元的景观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调节情节,发掘作品的隐含意义的利器在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作者经常在一段情节开始之前放置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或者是在漫长的人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环境的描绘,抑或在故事的结尾,加上一段精辟的景物点缀……这样一些零零散散的点缀,无疑使这样一部作品更加真实可感,展现吃自然的雄奇壮美和人世的便幻浮沉。
《静静的顿河》中关于顿河自然景色的描写是作品里一个较为独特的部分作者有着自己完整体系的审美意象,景物描写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的本体,并为自己东得了自由挥洒的空间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人物、情节等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了一种有着弹性间距、不调合的统一,即更高层次的辨证统一1】《静静的顿河》中景物描写真正成为一种天然美,展示着自身的活力与动态美作家的兴趣在与景物意象本身”作品中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同绮丽的散文,呈现着迷人的魅力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和自然界产生某种联系或者共通人性,作为人的正常理智和感情,虽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是无疑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界的变化是按照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的,而人性很容易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变异甚至丢失《静静的顿河》中,追求自由,性情洒脱的哥萨克人遭遇了一战和俄国社会的转型,他们被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斗争之中主人公格里高利从一个无知而充满活力的小伙到最终个性泯灭,成为小说最吸引人也是最具悲剧性的的地方与此同时,主人公也时刻在与自己作着斗争,他人性的一面,时时被唤醒对比中国的的传统的作品,例如唐诗、宋词等,也是将自然景物描写作为一个举重若轻的对象来写。
但是,大部分的描写都是出于陪衬的地位即使到后来,小说发展到明清日臻完善的时候,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没能取得独立的地位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强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到,这其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强调作者的主观情绪对于自然景物的“活化”而《静静的顿河》中,自然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一些反映大自然风霜雪雨和飞禽走兽的描写,凸显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对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景物超越了人的理解力,充满了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宗教般的崇敬人性在宗教中体现,人们崇拜宗教,也深深地折服于自然的神奇古老的哥萨克民族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民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宗教情结十分浓重他们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在胸口画十字,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祈愿或者是祈求上帝的谅解和宽恕特别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哥萨克害怕上战场,于是竟然相信各种纸条的鬼神他们把一些“刀枪不入”的古训写在纸条上,放在衣兜里,一次来激励自己,求得安慰,以战胜内心的恐惧格里高利在获得四枚乔治军章,成为一个军官后,他成为鞑靼村的“新闻人物”,大家都对他怀着敬意。
老潘苔莱也觉得十分骄傲,有一天,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小时候给你算过命,老先生说,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你会与众不同!”言语中虽然是自傲之词,无不不透漏着哥萨克人对于宗教的虔诚和他们内心的宿命观念在自然景物描写中,也渗透着宗教的仪式在里面似乎大自然被一个造物主控制,一切生物的运动和休养生息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个造物主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包括人物的主观情绪,甚至是战争和社会的巨变羽毛草熟透了,几十里地的地方都布满了波浪翻滚的银白色羽毛风柔软地拔草吹弯,吹的沙沙作响,像波浪一样上下翻动,把灰白的草浪忽而往南吹去气流经过的地方,羽茅草就像祈祷一样弯下身子,就有一道暗黑的痕迹在羽茅草的灰白色顶上停留半天……”【2】这是一次关于草原的全面的全景式的描写,在这里,作者肖洛霍夫用了近两千字的篇幅,将顿河延安草原的花草植物,暑热、气闷的天气,还有雄鹰和裸马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这样就将草原辽阔与壮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生活会是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情最后作者发出感叹“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顿河的草原,我要恭恭敬敬地向你致敬,我要亲你那还没有开垦过的土地!”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五体投地地祭拜上帝。
如此深厚的宗教意识,使顿河的植物和动物有种动人的感觉仿佛人和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一起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支配,而这种宗教仪式中的“人性”,也会在某一刻发挥作用这样一幅清新淡远的景色,发生在顿河哥萨克发生叛乱的时候或许这样的自然景色激发了哥萨克人保卫自己领地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大自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依旧将这样壮美的景色赐予人们其次,人生的悲惨与自然的壮美形成相反的巨大的无限张力,形成以种种神奇的超越之美《静静的顿河》所贯穿的历史,正是一战和苏俄独立战争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革命形势的波谲云诡加之哥萨克民族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沙皇征战,同时也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当沙皇毁灭的时候,他们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时候的哥萨克,不可能平静地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小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而他们不屈服于时代或者命运的摆弄,表现出人性的坚强不屈,却是可歌可泣的!革命、人性、乡土,它们各自暗含着一种价值取向,但相互之间又似乎总是不能两全的,这边构成了一种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着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静静的顿河》中,敌我双方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是他们人性渐渐丧失,兽性日趋显现。
而茫茫的顿河草原,却总是一如既往的壮美所有的一切,似乎不会因为这样残酷的战争而消减半分这样两部分的力量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春水使河水流动起来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充实了,绿色的山野留得越来越响亮太阳很明显地发了红,太阳的软弱无力的黄光变了颜色像刺一样的太阳光芒已经有点刺人,已经散发出了暖气中午时候,已经露出来的田地冒着热气,像鱼鳞一样,千疮百孔的雪闪闪发光充满了单薄的湿气的空气显得又浓又香3】这是格里高利成为哥萨克叛军的师长后,与红军有一场残酷的拼杀格里高利正在指挥军队沿着大道行军,而红军也已经布成了散兵阵形,随时准备开始战斗在这样一个血腥的时刻,面对着这样一片雪后初晴的景象,似乎有些不搭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景象,才昭示出这场战争非正义性同时,这样的自然景象,也可以激发战士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和平的向往为了保卫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为了这个时代居住的家园,他们别无选择地进行战争或许在历史上,他们的这种反抗是“暴动”,但是,在他们心中,这是正义的战争大自然总是在不断地暗示生命的本能,自然景物中也随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但是,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放在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似乎就有些难言的“凄凉”。
人的世界和大自然的世界,息息相关那永不停息地奔腾、时而缓和、时而咆哮的顿河,那静默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草原,不断唤起人的激情3)人物无意识的乡土情结,对于人性的苏醒,充满了动人的一面走过耕地的时候,每个人都弯下腰去,抓起一块干燥的,散发着春天太阳气味的土地,把它放在手掌上碾碎,透不过气似的叹息着‘土地正盼望着播种呢’‘要是立刻能把起犁杖就好了’”【4】当战争年复一年地进行,直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又到春耕之时,却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勤劳的哥萨克人行走在茫茫田野上,看到成片的耕地,无疑会唤起他们劳动的本能和回归家乡的意识这些意识是一个农民骨子里固有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可是由于自身处境的不同,在战争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但是,他们还没有麻木,还没有麻木到对于土地无动于衷他们“透不过气似的叹息着”,也表明,他们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无奈格里高利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疑惑和矛盾他一面在年年的征战中冒险;一面又总是想“远离这个充满仇恨和敌视的难以理解的世界”在犹豫彷徨的时候,他便总是会想起过去,想起那片土地故乡、童年、往日的生活,构成了格里高利在漫漫漂泊中心理依托与归宿落在小石头房子上的白头翁,格力希加的两只光脚踏在热沙土里,庄严而又安静的顿河,两岸的绿树就像镶了两条边,倒影反照在河水里面。
朋友们少年时代的脸,身段匀称的年轻的母亲……”“广阔的草原、夏天的大道、牛车、坐在车辕上的父亲,还有留着砍掉的庄稼的黄金硬茬子的田地,大道上的一群乌鸦……格里高利在像蜘蛛网一样混乱的思想里回忆着过去的生活6】在战争中,正如格里高利自己所坦言的那样“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什么世面都见过啦,什么都经历过了爱过许多女人和姑娘,骑过好马……杀过人,自个儿也送过死……生活还能给我什么新东西吗?”是的,这样一场战争让他的人性彻底沦丧了,他似乎已经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可是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当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的时候,过去的一切都会在他的意识里浮现,他人性的一面不经意间复活了4)悲壮的景物描写中暗含着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同时又激发了人物悲壮的人性东风在亲爱的草原上怒吼大雪遮掩住了草地低地和土坑都填平了,看不见大路,也看不见小路,周围是一片被风吹得光光的、赤裸裸的白色平原草原好像死去了偶尔有一只老乌鸦在高空中飞过去……风把乌鸦的叫声送到远方去,将要伤感地在草原上响半天,就像在寂静的黑夜无意碰响了一根低音的琴弦似的5】这样一段自然景物描写,将整个的顿河沿岸那种隐秘、被压抑着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的确,在这一年,战争形势发生了转变,苏俄红军的战线慢慢压过来了。
他们不久以后,不得不离开他们长期居住的村落,过上背井离乡的生活等待他们的,将是战火的侵扰和枪炮的屠戮格里高利似乎已经无路可退了他杀死了三名红军,同时他还要承担起包围鞑靼村的重担他已经完全成为叛军的首领之一,接下来的形势对他来说更加严峻正是这样一种壮美的自然环境,才成就了想格里高利这样悲壮的人物,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哥萨克如此坚韧的民族性格最后的结局,格里高利回到家乡格里高利把步枪和手枪都扔到水里去,后来把子弹撒出去,仔细把手在军大衣襟上擦了擦干净当他的儿子回过头米沙特回过头,惊骇地看着“这个陌生人”,认出了是父亲最后格里高利放弃了战争,放弃了所有的军衔和荣誉可是,他也失去了一切,只剩下唯一的儿子,最后与他相依为命在这样一部史诗性的著作中,作家肖洛霍夫运用各种手法,将整个作品写得摇曳多姿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将人世真善美融合在其中这种美,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然美;这种真与善,丑与恶是人们坎坷人生的自然体现人性渗透在自然景物之中,凸显了人性的真实和价值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肖洛霍夫无疑是一个大师他很娴熟地将想象、联想、象征、通感、拟人等糅合在一起,是自然景物描写具有一种陌生感,同时有感觉到如此生动和贴切。
许多结了婚的飞禽和大小走兽的伴侣,都躲开贪心的人眼睛,隐藏在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