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结题论文(一).doc
5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结题论文(一)——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模式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教研室张建忠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 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立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这就告诉我 们,教学模式的内涵较为丰富,它可以集中多种适应模式要求的教法 与学法在理论上,教学模式是从宏观上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 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 教学程序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要 探索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转变陈 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基 于此,笔者近年来把“小语阅读教学模式”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进行了 大量的实践与探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①初读课文:在语境中识字;② 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③读懂读好课文:指导学生在读 懂课文的基础上读好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 的心理机制和规律,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 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之目的。
整个过程的安 排符合教育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论,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这是该模式合乎科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准下面就此模式的具体操作做如下说明: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还要读出感情;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学词、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 生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句的理解来体现由读正确到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习读书的过程,还 要重视识字写字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如果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进 行适当的拓展性阅读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般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 利教学路子:三分钟说话,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指导学生在语境 中识字:读文一标出生字,生字正音T标出词语,认读词语一读句一 读段篇,最后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复习巩固字词,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说话训练,发 展思维,积累语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路子:先复习字词,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由读懂课文到读 好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后进行写字指导。
三、需要说明的几点1、关于第一课时① 检查预习三项内容:标自然段,标生字,标词语逐项落实 到“语境识字”的具体环节中② 要突出“语境识字”:教师出示生字并注音,集体正音(教师 第一次出示生字要注音,目的有二:正音与复习汉语拼音),学生自 由拼读、认读,指名拼读、认读、全员跟读(在识字过程中可安排一 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二类字只要求 整体认读,不要求分析字形,不要求写会,不要求组词说话);标出 新词(带有生字的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认读、 全员跟读;出示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句子(认字、读 词、读句子,教师要进行相机指导:范读或教读,全员练读,指名读)③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要求学生做到“六不” 要求:不错读、不加字、不丢字、不重复、不断读、不唱读教师查读,逐段进行,进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 学定教,顺学而导读书的指导,要体现由段到篇的指导与读文的过程分段读文, 发现问题,面向全员,具体指导,范读教读,重在学生练读要重视 让学生读整篇课文这样,读书的方式多,有层次,指导细,效果好此时,学生学习时间已长,读课文的遍数已多,可能会精神疲惫, 产生厌读情绪,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 书的欲望。
④ 写字的指导要具体,要细致,要求要严格汉字知识虽然不 作为考试内容,但教师绝对不能忽视之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笔画 笔顺,起笔落笔占格等,指导要具体,要细致,要求要严格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书写一类字(学会的字)要注意两个层面:A、 写正确:出示一类字认读一记忆(让学生编字谜、顺口溜、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相互交流)-组词说话B、 写好看:先观察字的写法(尤其注意发现关键笔画的占格、 写法),然后教师在“田”字格内规范板书并指导,最后学生书空、 描红、书写低年级的每个课时都要安排“写字”活动2、关于第二课时① 在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之前要安排复习巩固字词这一环节,这一 点十分重要②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要淡化“读懂”,注重“读好”就“读懂”而言,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第一种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这种方法适应那些内容比较浅显 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中《荷叶圆圆》一课,让学生自由读文,找 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读文后会读懂小 水珠把荷叶当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 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这些意思的;又如,二年级下册中《画家和牧童》 一课,学习1-4段,“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读文后会读懂“戴嵩是 有名的画家”,“看戴嵩的画的人很多”,“人们出大价钱买戴嵩的画”, “人们纷纷夸赞戴嵩的画”,等等。
第二种方法:设问引导有一些课文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读懂课 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每段或某几段讲了什么如一年级下册中《称 象》一课,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提出“曹 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分几步完成?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 考,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又如二年级下册中《画家和 牧童》一课,学习第5、6段,让学生读文,标出牧童和戴嵩的话, 教师可提出“读了牧童的话,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读了戴嵩的 话,戴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 体会到牧童人小胆大、戴嵩虚心和蔼的人物特点这样,既使学生了 解了课文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训练了思维就“读好”而言,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逐段地抓住“提示性的语言”,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由练读,指名朗 读,齐读,加动作表演读,教师范读,等等)练习读文,使学生逐渐 地读出人物的感情具体操作如下:在学生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并谈一谈自己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 思(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让学生逐渐地读熟, 读出感情,甚至做到熟读成诵。
要体现由段到篇的朗读指名朗读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被指名的学生”能够把这一 段读好,读出了效果,让他生评读,接着全员练读;二是如果“被指 名的学生”没有把这一段读好,没读出效果,教师应该范读,让学生 评读,接着全员练读,教师查读背诵积累如果“课后练习”要求背诵这一段或小节,教师要在 学生读好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背诵这一段或小节教师一定 要实实在在给学生背诵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背诵积累有感情地朗读”不是朗读技巧的展示,“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 对文本感悟后发出的真实呼唤(于永正说:朗读就是生活中的说话),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手段③ 拓展活动这里需要强调三点:一是拓展延伸要在学好文本的 基础上进行;二是拓展延伸内容的设计要注意把人文教育与语文实践 进行有机结合;三是要注意难易适度,适可而止2012 年 3 月 18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