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我最好的诗”(2).pdf
6页你是我最好的诗” (2)【延伸阅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 生活与创作(全三册)作者: (俄)安娜萨基扬茨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6 月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作者: (俄)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等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2 月(上接 b12版)阿里阿德娜 :母亲的文学知音和写作伴侣女儿的回忆一书的扉页上印有茨维塔耶娃的这样四行诗:在严酷的未来 ,你要记住我们的往昔 :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 ,你是我最好的诗 .这是茨维塔耶娃当年为年幼的女儿阿里阿德娜写下的诗句. 这里的“第一个诗人”和“最好的诗”固然是诗的隐喻, 可它们同时也是写实的 , 是茨维塔耶娃母女一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换句话说 ,茨维塔耶娃始终像写诗一样养育孩子,或者说 , 她始终像养育孩子一样写诗.阿德娜是茨维塔耶娃的长女, 茨维塔耶娃在 20 岁时生下她这第一个孩子 , 母女俩出生在同一个月 , 即 9 月(而茨维塔耶娃与丈夫艾伏隆则出生在同月同天 , 即俄历 9 月 26 日). 茨维塔耶娃给孩子取名“阿里阿德娜” , 这个名字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阿里阿德涅(因此, “阿里阿德娜”其实应该译为“阿里阿德涅”). 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王弥诺斯的女儿 ,她帮助雅典英雄忒修斯杀死半人半牛怪(忒修斯用阿里阿德涅给的线团边走边“放线”, 后沿此线原路返回 , 成功逃出迷宫) ,之后却被忒修斯遗弃;她后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爱情也无果而终 . 母亲在给女儿取名时 , 大约没料到她也会把这个名字的“悲剧性”带给女儿 . 阿里阿德娜一生不幸 , 四五岁时便遭遇革命和内战, 后又随母亲流亡 , 漂泊异乡; 1937 年返回苏联后不久 , 她便因“间谍罪”被捕 , 先后两次被流放 , 直到 1955年才获自由 . 自出生起直到返回苏联 ,除了在捷克上寄宿学校的短暂数月, 阿里阿德娜与母亲几乎形影不离 , 她分担着母亲的重负 , 与母亲相依为命 , 搀扶着母亲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42 年, 身在集中营的阿莉娅在茨维塔耶娃离世一年后才得知母亲死讯, 她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内疚地写道: “如果我跟妈妈在一起 ,可能她就死不了 . 我们一起生活 , 她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我能跟她分担 , 苦难再深重 ,也不至于压垮她”阿里阿德娜无疑继承了母亲的天赋,甚至可以说 , 阿莉娅的才气并不亚于母亲 , 她自幼聪明过人 ,4 岁识字 ,5 岁便开始“写作” , 即写诗写日记 . 爱伦堡在其著名回忆录人, 岁月, 生活中写到 , 他去茨维塔耶娃家做客 ,却见“一个十分瘦削而苍白的小姑娘走到我面前, 信任地紧靠着我低声地说 : 多么苍白的衣服!多么奇异的宁静!怀中抱着百合花 , 而你正在漫无目的地瞧着我吓得浑身冰凉: 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莉娅当时才5 岁,可她却朗诵起勃洛克的诗来了. ”(寒冰的篝火 ,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等著, 苏杭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12页)阿里阿德娜曾说茨维塔耶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写诗 , 都必须写诗 , 因为对于母亲来说 , “写诗是难以更改的习惯(黑体为原文所有. 引者按)”(柏林), 母亲显然也把这个习惯遗传给了女儿,或者说 , 她让女儿也养成了这个习惯, 甚至可以说 , 她把这个习惯强加给了女儿. 女儿的回忆收录了阿里阿德娜幼时的一些笔记 ,这是 6 岁的她写下的两段文字 :我的母亲完全不像母亲 . 母亲总是欣赏自己的孩子, 通常也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 可是玛丽娜不喜欢小孩子 . 她常常发愁 , 动作敏捷 ,爱好诗歌和音乐 . 她写诗. 她能忍耐 , 往往忍耐到极限 . 她也爱生气 . 她总是匆匆忙忙出门去什么地方. 她心胸博大 . 声音温柔 . 走路步子很快 .玛丽娜的手一直戴着戒指. 玛丽娜夜晚读书 . 她的眼睛几乎总有一种嘲笑的眼神儿 .(我的母亲)我们沿着一条灰暗的小路走向一座山丘. 山顶上有座大教堂 , 在蓝天和白云衬托下 , 教堂显得很美 . 走到教堂跟前 , 我们才发现 , 教堂上了锁. 我们朝教堂画了十字 , 然后坐在台阶上 . 玛丽娜说 , 我们俩就像坐在台阶上的乞丐 . 四周很辽阔 , 但是远处的景物看不清楚,因为有一层雾 . 我想跟玛丽娜说说话 , 可是她说 , 希望我不要打扰她 , 我就走到一边去玩了 . (四叶草)这些笔记所体现出的观察力和文字表达力让人惊叹, 这种能力的养成自然要部分地归功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可以构成旁证的是 , 茨维塔耶娃十分看重女儿的“创作”, 曾精心抄录这些笔记 , 甚至设法将它们发表出来 . 茨维塔耶娃 1923 年在柏林出版诗集暜叙赫时,曾收入 7 岁女儿所写的 20 首诗;她还将女儿少时的笔记与自己的散文编在一起 , 组成文集尘世特征 . 也就是说 , 从很早的时候起 , 茨维塔耶娃就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文学知音和写作伴侣. 女儿的回忆记录下了茨维塔耶娃与年幼女儿的这样一段对话, 茨维塔耶娃当时试图对 7 岁的女儿解释什么叫做“化身”:“爱是概念 , 爱神就是化身 . 概念是一般化的 , 概括性的;化身是有锋芒的 , 尖锐的 , 具体的!把所有东西汇聚到一点. 你明白吗?”“哦, 玛丽娜, 我听明白了!”“既然听明白了 , 你就给我举个例子 . ”“我怕说不准 . 两个词都很难理解 . ”“没关系 , 没关系, 你说吧. 说得不准确 , 我就告诉你 . ”“音乐是概念 , 声音就是化身 . 玛丽娜, 多么奇妙啊!功勋是概念,英雄就是化身 . ”相互塑造 :女儿是母亲的又一件艺术品女儿的回忆一书的序者将这对母女形容为“两个势均力敌的交谈者” , 她还这样再现了茨维塔耶娃母女捷克流亡时期的“日常生活”: “她们母女俩的日常作息时间是铁定不变、雷打不动的. 阿莉娅跟妈妈一样 ,很早就起床 , 她知道, 她该做什么事 . 母亲做早饭的时候, 阿莉娅要收拾房间 , 拿房东的扫帚扫院子 , 打水, 取牛奶 .吃完早饭, 她要刷锅洗碗 . 做午饭之前一段时间 , 母亲坐下来写作 . 我也写自己的日记 ,哪怕只写几行也好母亲打开她的捷克草稿本, 阿莉娅翻开属于她的日记本. ”想当年 , 在革命后饥寒交迫的莫斯科, 母女俩就曾身披毛毯坐在屋里“写作”, 茨维塔耶娃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 : “精神生活有进展 , 我写诗 , 写剧本. 阿莉娅写她的笔记 . ”巴里蒙特因此感叹说 : “这母女俩 , 更像是两姐妹 , 生就的诗人心灵 ,力图摆脱平庸的现实 , 在幻想之中自有生活 . ”写作 , 成了茨维塔耶娃母女在艰难时世的主要生活内容,也是她俩最佳的精神交流方式. 正是就这一意义而言 ,阿里阿德娜在回忆录中写道: “是的 , 我是妈妈的心灵之子 , 是她精神的寄托 , 当爸爸不在家的岁月 , 我代替了谢廖沙(即阿里阿德娜的父亲 .引者按) , 是她真正的支柱 . 在各种各样的天分当中 , 我被赋予了最为罕见的一种, 妈妈需要什么样的爱 ,我就能用那样的方式爱她 . 我从一出生就知道应该懂得的那些知识, 不用教, 光凭听, 就知道草怎么样生长 ,星星怎样在夜空中成熟 , 能猜出妈妈的痛苦以及最初的源泉 . ”(搬上阁楼)可以说, 女儿阿里阿德娜就是母亲茨维塔耶娃的某种自我投射或自我复制 , 是茨维塔耶娃创作出的又一部艺术作品. 茨维塔耶娃当初教女儿识字背诗 , 让女儿写诗记日记 , 或许未必一准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将女儿培养成一位大诗人,但她无疑是在千方百计地让女儿成为一个懂诗、爱诗的人 ,更有可能的是 , 茨维塔耶娃完全是在凭借她诗人的本能教育孩子 , 塑造女儿 , 把自己强大的诗人情感和艺术个性投射给阿里阿德娜 ,从而让女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茨维塔耶娃二世”,茨维塔耶娃诗歌精神的继承人. 阿里阿德娜在捷克上寄宿学校时所写的一篇作文曾令校长万分感动, 校长一把抱起她来 , 大声喊道 : “我不知道妈妈写得怎么样 , 女儿简直就是普希金!”(搬上阁楼)茨维塔耶娃把女儿塑造成一首诗,塑造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即对文学和文化拥有挚爱和忠诚的人.阿里阿德娜成人后 , 也曾一度想摆脱母亲的巨大阴影, 这其中既有同样具有天赋的名人之后往往会有的那种难以充分显露自我的无形压力, 也有茨维塔耶娃强大个性给始终任劳任怨的女儿造成的束缚,阿里阿德娜当初不顾母亲反对毅然返回苏联, 其中一定有着谋求自己物质和精神独立的内在心理动机.但在集中营里度过十几年岁月而终获得真正的自由之后 , 女儿却把自己的所有时光和精力都献给了母亲和母亲的诗歌 .如果说 , 茨维塔耶娃在阿里阿德娜返回苏联之前的25年间始终在不懈地按照她自己的方式塑造诗意、诗性的阿里阿德娜,那么, 在 1955 年获释后直到去世的1975年, 阿里阿德娜却始终在顽强不屈地为复活她的诗人母亲而奋斗. 她广泛搜集母亲留下的一切文字以及与母亲相关的所有资料, 她与母亲生前的友人通信, 撰写关于母亲的回忆录 ,编辑母亲的作品集 , 为出版母亲的作品四处奔波,女儿的回忆一书的序者在谈到阿里阿德娜时公正地指出: “实际上 ,她是向苏联读者介绍茨维塔耶娃诗歌的第一人. ”(第 34 页)正是由于女儿的努力 , 母亲的诗歌遗产得以重见天日. 通过对诗人母亲的捍卫和宣传 , 阿里阿德娜艾伏隆这位诗人的女儿也对包括茨维塔耶娃创作在内的整个白银时代诗歌的复兴做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茨维塔耶娃称阿里阿德娜为她“最好的诗”, 阿里阿德娜则在回忆录中写道 : “玛丽娜不写诗的时候 , 年幼的我会说 : 诗累了 . ”(帕斯捷尔纳克)这对诗人母女, 作为诗的“化身”的母女 , 在因为诗歌而遭受的厄运和磨难中相依为命,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相互塑造 , 最终构成了 20 世纪俄语诗史中一座不朽的双人纪念碑.刘文飞(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女儿的回忆作者: (俄)阿里阿德娜艾伏隆著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6 月本书从童年日记写起 , 借助深刻的印象 , 逐渐写到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她的文学创作.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再现了她母亲的形象既是诗人, 又是个普通的人 , 描写了革命时期她的生存状况以及迁居国外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 本书当中对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许多诗歌所做的解释,对许多诗行是如何诞生的描述, 资料格外珍贵 . 本书还包括了作者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来往书信以及其他回忆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