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第七分册.doc
13页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历史:初期:春秋战国,孔孟之道正统:西汉武帝,独尊儒术成熟:宋代,程朱理学蜕变:近代现代,冲击转变传播:东亚传播:日本,朝鲜,越南——形成儒家文化圈 西方传播:明清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一、程朱理学背景:社会发展,面临挑战——复兴儒学,回归孔孟三角合流,取长补短——融合佛道,提升思辨二程点击,朱熹发展——融会贯通,集大成者时间:南宋观点:核心:天理论——超越万物,宇宙本源关键:天理与人伦的关系——伦理纲常是天理的具体体现——天理是伦理纲常的本质存在人性:明天理,灭人欲意义:进一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局限:束缚人性二、王守仁“心学”时代:明朝核心:致良知——天性本善,即是天理——私欲蒙蔽,务必除去,恢复良知发展:心即理——心即天理,心外无物三、儒家文化的传播传入:公元前三世纪——越南公元前一世纪前后——朝鲜公园六世纪——日本表现:学校教育:国家: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教授儒学私人:办学也教授儒学祭祀孔子:设有孔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选拔官员:朝越:科举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日本:中央,地方学习,合格授官日常生活:长期渗入观念,伦理,生活中,影响至今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推动本国效仿中国体制建设和社会改革 影响深远,直至今日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开始: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西学传入断绝:清朝中期——闭关锁国,中西隔绝重开:鸦站之后——再度传入,推动变革一、西学东渐背景:外:西方发达,先进文明的自然影响外来侵略,客观上传播西方文明内:中国衰落,封建体制阻碍发展社会变革,提供条件需要思想有识之士,努力吸收积极传播人民觉醒,奠定传播社会基础表现:思想: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进化论民主革命:共和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教育: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留学大潮:幼童留美,二十世纪初留学大潮新式学制:新政废科举科技:近代科技西书翻译:天演论新办报刊:时务报生活:交通运输:唐胥铁路民间社团:强学会社会习俗:民国“革污”二、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内忧外患,促使反省 中外交流,开拓思路 林魏“制夷”奠定基础代表:李鸿章等主张:——前提:保持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措施:秉西法,制洋器——目的:自强性质:封建改良思想成果:推动洋务运动,促进西学传播,观念革新,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结果:甲午战争后,逐渐沉寂三、维新变法:进化论核心:进化论背景:民族危机,促使反省 维新变法,需要武器 西学传播,创造条件代表:1897年 严复《天演论》主张:核心: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目的:阐发维新主张——实行变法,自强保种性质:资产阶级改革思想作用:敲响警钟,震动思想 戊戌变法,政治实践 提供思想,舆论准备 为当时后世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变革四、共和革命思想核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背景:改良失败,促使反省 西学传播,创造条件代表: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1894年——兴中会——初步提出 1905年——同盟会——正式提出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用:当时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革命纲领 宣传鼓动革命,动员组织群众,发挥作用结果:推动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五、交通工具的改进表现:轮船:最早 西方:《天津条约》之后,开始设立轮船公司 中国:1873年 李鸿章 上海 轮船招商局火车:中国最早——1881年唐胥铁路 甲午战争——修建铁路高潮 民国——初步形成铁路交通网汽车:二十世纪初,沪津等地区引入汽车 早期:中外官商利用 后期:出租,公共汽车公司 二十世纪初,京津沪等地出现有轨,无轨电车——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六、强学会与民间社团建立:1895年 康有为活动 文廷式组织 北京强学会 1895年 康有为 上海强学会目的:鼓吹变革,传播西学,改良风俗结果:顽固派打压,被封禁意义:开民间社团兴起之风 推动维新变法(营造维新舆论,促进社会觉醒,积聚变法力量,开通社会风气)第四单元:上海的历史变迁历史:古代:元朝设县——初步发展-时间:1291年-原因:商贸地位日益重要-范围: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等五乡近代:开设租界——畸形发展-政治:租界市政的形成与发展-经济:近代商业工业的繁荣一、租界的形成历史——奠定基础-1842年《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 被迫开放-1843年8月 《虎门条约》——允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为租界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正式形成-1843年11月 正式开户-1845年11月 订立《上海土地章程》具体规定租界相关细则——标志着英租界的形成——逐渐发展-1853年 因小刀会起义,租界华人增多,形成华洋杂居——结束租界只有西人的历史-1854年 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为建立政权奠定法律基础-1854年7月 工部局(市政委员会)成立——标志着租界完全脱离中国行政管辖,取得独立地位结果:两大租界——公共租界,法租界 两大机构——工部局,公董局评价:两面性-消极:是屈辱的象征,国家主权丧失的结果 脱离政府管辖,导致秩序混乱,形成“冒险家的乐园”-积极:带来西方先进文明,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上海发展 为中国近代革命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二、工商业的发展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十九世纪末——>外贸导向型经济为主流原因:通商口岸+租界——>对外贸易发达表现:集中大量银行,洋行,钱庄等贸易组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工业的逐渐发展原因:外贸繁荣,汇集商业资本 洋货行销,洋务企业刺激表现:仿洋机制品工业——>面粉,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建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跻身东亚,世界大都市原因:工商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基础设备完善,房地产迅猛发展表现:民族工业繁荣+国际资本集中评价:经济高度繁荣 底层人民依旧现代:改革开放——>高速腾飞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历史:古代史学家:——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史论家:——刘知畿与《史通》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近代:梁启超与新史学一、司马迁与《史记》时代:西汉(汉武帝)宗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类型:纪传体通史内容:本纪,世家,列传,表,书起止:黄帝——西汉武帝特点:史学: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见地独特,详今略古文学:简练生动评价:中国史学之父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世沿用,影响深远)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时代:北宋宗旨:借鉴历史得失,帮助统治类型:编年体通史内容:军事,政治为主,包括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起止:战国——北宋建国特点:史学:史料广博,取舍谨慎,考辩精细文学:文风古朴,擅长叙事,剪裁评价:史学+文学价值 两司马三、刘知畿与《史通》时代:唐代内容:史学理论著作 提倡秉笔直书 三长 -史才:攥史才能 -史学:史学知识 -史实:史学见地评价: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为人公认四、章学诚与《文史通义》时代:清朝(乾嘉年间)内容: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著作反对脱离实际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发展“三长”-增加史德(职业道德)五、梁启超与新史学背景:二十世纪除,社会转型,西学东渐标志:1901年 《中国史绪论》 1902年 《新史学》-批评旧史学(帝王史学)-宣扬新史学(国民史学)-呼吁“史学”革命-“新史学”的宣传书新史学VS旧史学旧史学新史学历史观念复古循环观点历史进化论观点治史目的皇族王朝为中心国民群体为重心治史对象帝王个人作借鉴全体国民为读者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历史第八单元: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一、洛克代表著作:《政府论》观点:天赋财产性的圣神性-政府由契约产生,应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私有财产)-政府不能保护财产,就是暴政-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反抗暴政-暴政会使政府解体,不会使国家灭亡 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分权-否定专制政体-立法权(最高,民选,议会)-行政,对外(从属立法,世袭,君主)-君主服从法律,议会一定程度受制于君主意义:为君主立宪提供理论论证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提供理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与发展二、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论法的精神》政治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提出三权分立思想-立法,行政,司法-彼此独立,相互制约-防止专制暴政,权力腐化法学:核心——法律的精神-法:根本理性与自由的纽带-法服从于理性意义: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三、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代表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宗教:激烈反教权-主张宗教自由,款同,信仰自由-不反对宗教,自然神论者政治:温和的政治改良 主张开明专制,逐渐达到君主立宪-制约君权,防止专制-制约贵族,防止无政府-政教分离,防止教权干涉-即可保护个人天赋人权,又可避免革命 宣传自由平等,言论,出版自由意义:著作最多,影响最广泛四、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代表著作:《社会契约论》观点:平等自由的问题-“自然状态”最好——天赋人权-财产的私有,财富的不均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发展社会契约论-个人服从公意-人民主权 发展暴力革命论-政府是公仆-人民拥有永久革命权意义:最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理论依据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一、现代化的含义狭义:经济现代化广义:全面现代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科学化(理性,自由,民主,平等)-对外一体化(全球化)二、发展历程起点——英国扩展——欧洲:法国,德国——美洲:美国——亚洲:日本三、 英国:世界最早完成现代化的转型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政局稳定:-1688年后,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政体-十八世纪,宪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局长期稳定颁布措施:-重商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