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说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导语[001].docx
3页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试说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导语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忆、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在上《经济常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一节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商品,以及商品的二因素,说的都是普通商品、一般商品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旁动产品,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这里,可以先提问,后总结,也可用设问以引导学生共同回 忆、复习)那么,什么叫劳动力?劳动力也能成为商品吗?如果能,那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劳动力成为商品,当然也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什么呢?与一般商品相比,有何特点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语,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学生承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 二、悬念诱思式。
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终究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答复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 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
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略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 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刚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刚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四、提问吸引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答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牢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我校每学年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像前两年的“迎评估”、“迎国检”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多是当时学校、班级、寝室里等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的政治课教学,我们便经常使用提问吸引式的教学导语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及时、适度,因此,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导语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也各不一样,难以一概而论终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设计、运用何种类型的教学导语,我们始终认为,应当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设计教学导语的根本宗旨切不可一味地为求新求异,舍本求末 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