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诗词赏析供参考.doc
9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个性化教学设计教案教师姓名上课日期学生姓名年级学科语文课 题 诗词赏析学习目标理解并能够赏析诗词教学重点1、能够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2、能够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3、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4、诗中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理解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教学难点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知识点1】【诗词赏析及理解】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解析: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降低1℃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
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凉州词 唐代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拓展】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人们对此句大都这样理解:“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但古代有人把“黄河”解释作“黄沙”,理由是:“按玉门关在教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句,证明唐时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黄沙”与“黄河”,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答: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竺可桢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廉洁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1935年)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拓展】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答: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南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期一)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l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赏析】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