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oc
3页1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作者:张建军,辛小龙,张进,屈雅婷 【摘要】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0 例 DPN 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和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观察患者血流变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0%,对照组为 33.3%;治疗组在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 血塞通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 DPN,周围神经病变占糖尿病足截肢的所有危险因素的 45%因此,积极治疗 DPN 在减少糖尿病致残率、致死率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 DPN 的治疗多采用 B 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疗效欠佳我院自 2006年 1 月以来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治疗 DPN 60 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入选的 DPN 患者 60 例均来自我院 2006 年 1 月至 2007 年 5 月时间段内的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男 18 例,女 12例,年龄 42 岁~68 岁,平均年龄(51.2±4.5)岁,糖尿病病程 5 a~20 a,平均(10.4±4.2)a对照组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43 岁~67 岁,平均年龄(50.2±4.8)岁,糖尿病病程 5 a~20 a,平均(10.6±3.8)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入选标准根据 199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临床表现:肢体麻木、针刺样疼痛、烧灼感、蚁行感等皮肤异常感觉(10 g 尼龙丝测试 5 点有 2 点以上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无力等任何一项症状或体征;均经肌电图检查,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MNCV<45m/s,SNCV<40 m/s);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1.3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给予糖尿病饮食,并根据血糖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治疗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东北虎药业集团生产)20 ml 溶于生理盐水 250 ml 静脉点滴,1 次/d;甲钴胺注射液 500 μg(日本卫才公司生产),肌肉注射 1 次/d对照组仅给甲钴胺注射液 500 μg 肌肉注射,1 次/d两组均以用药 15 d 为 1 个疗程,间隔 2 d~3 d 再进入下 1 个疗程,连用 2 个疗程3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对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腱反射、膝反射检查,并逐项询问观察自觉症状的变化情况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增加 NCV>5 m/s 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增加NCV<5 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射无改善,肌电图 NCV 无变化1.6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 2 结果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 8 例、有效 16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80%;对照组显效 2 例、有效 8 例、无效 20 例,总有效率 33.3%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 1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经统4计学处理,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血塞通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2.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 2表 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增加,但治疗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的更明显,提示血塞通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改善神经传导的作用3 讨论DP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疼痛、蚁行感、烧灼感和皮肤感觉减退等DPN 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程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微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相关[1]。
长期持续高血糖可使微血管内皮屏障受损,导致内皮下组织暴露,使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组织相接触,血小板活性增强,血小板聚集,致血栓形成,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动缓慢,累及神经而发生神经病变另一方面,高血糖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抑制胆碱能系递质的传递,抑制乙酰胆碱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使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发生轴突萎缩,甚至消失,髓鞘阶段性或弥漫性皱缩或脱髓鞘等病理改变[2]血塞通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活性成分三七总皂甙的水针制剂,临床实验证明,血塞通可以明显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酶的活性、解除平滑肌痉挛,从而改善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组5织供血供氧,从而有利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甲钴胺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对 DPN 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两药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Young MJ,Bennett JL,Liderth SA,et al.Rheological and micrevascular parameters in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J].Clin sci,1996,90:183 187.[2]方坊.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733 2734.[3]北京弥可保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华内科学杂志,1999,38(1):14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