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28095078
  • 上传时间:2022-08-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2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有离开成都,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二、鉴赏《秋兴》1、了解背景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55岁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2、诵读感悟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4、研读诗意(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理解情感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描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凄伤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的“故园心”,暗扣题目,结束全诗全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抒发了诗人的悲愁之情6、小结本诗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7、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首联描写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

      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诗人的故园心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三、鉴赏《登高》1、背景介绍大历二年(767)的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翻腾,急剧向前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郁闷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此时此事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3、赏析全(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展开想象,用想象来填充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不是一只欢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诗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老了,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诗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是客居他乡、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作者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且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家乡杜甫呢?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双倍的愁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诗人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杜甫特别爱喝酒,但是现在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还因为穷困,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4、总结全诗这首诗“悲”是核心,贯穿全诗诗的脉络是,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借酒消悲----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5、问题探究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且时间之久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苦:表明极度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 罗大经)四、诗歌鉴赏方法1、重现情景――结合知人论世,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重建诗人写诗的情景,设身处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感知意象――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组(个)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这景物就是诗歌的意象。

      3、梳理意脉――把握诗歌的情景语,以及诗句语言的相互照应关系,分析意象,理解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课外赏析《咏怀古迹(其三)》1、整体感知(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2、鉴赏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雄伟的图景!山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在作者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