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试题精品文档.doc
5页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1、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10 分)答案: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论语》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下面的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管理者如果自身不端正却要求被管理者端正言行,那么即使发出命令,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说话不善于言谈直到他死去那天,天下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哀痛他忠实诚恳的品格的确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林李树不会说话,但树下被人们踩出一条小路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司马迁用古人的话和谚语来赞美李将军的品行,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样一个朴实的英雄的赞美与敬仰,以及对政治管理的感慨!同时也是提醒管理者和后人要学会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2、 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什么?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用 250-350 字回答问题) (10 分)答案: 周厉王怕别人议论他,采取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手法,压制言论,不听良言,最后落得个改朝换代的下场,虽经历千载,然所讲道理依然警醒世人,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掌权当政者,要善于听取别人合理建第1 页共5 页议,采取合适方法,化解矛盾,如果一味打压,一意孤行,采取不当措施,势必会引火焚身,自讨没趣国以民为本,民不安则国必乱,国乱则天下乱,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忍受暴政的民族,但也是爆发起义最多的国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所含道理都是相通的,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提高百姓整体生活水平,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建的社会氛围,才能有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掌权者和国家设计者,应从制度入手,改善民生入手,而不是防民于口,这才是本文的真谛所在。
3、 请全面分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格律特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然后说明其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10 分)答案:诗的格律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仄声、仄韵,格式对仗工整,读起来顺口流畅这首诗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二年回京后是二十三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写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本意是说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蕴含的道理是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观点,和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达尔文的 《进化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反映了大自然优胜劣汰,循序渐进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成为千古名句4、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10 分)答案: 纵观全文,整个文章中主人公的苦恼主要是他的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自己生活贫困、孤苦无助、穷困潦倒,又没有办法改善,他想找个能说话的人,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以此诉说自己的苦恼主题:通过各种苦恼的描述,所要反应的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普通老百姓正常的生活需求,微不足道的想法却难以实现,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第2 页共5 页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并对此现象进行了批判,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5、曹丕《与吴质书》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0 分)答案:《与吴质书》 是中国古代较早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论述了文学文风与体格,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用比较客观而公正的态度评论了“建安七子”的长短之处这篇文章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对后来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是有影响的这篇散文表现了建安文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丽的特色,采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和句式,通过一与多的对比方式,贴切巧妙言简意赅的表达出真挚的感情,文章慷慨任气,而且文采焕然, 也堪称是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6、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況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请回答:该文段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出自该文段的成语有哪几条?请一一列出这些成语并予以解释 10 分)答案:本文通过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来告诉大家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掌握了规律,才能在办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出自本文的成语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形容这位庖丁的技艺高超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3 页共5 页7、谈谈曹操《短歌行》中所用比兴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借用《诗经》成句而赋予的新意 10 分)答案: 《短歌行》原来有六个乐段 , 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对酒当歌 ...... 唯有杜康 ”强调他非常发愁 , 苦于得不到众多的 “贤才”来同他合作 , 一起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 , 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对酒当歌”八句 , 从表面上看 , 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 , 发愁时间过得太快 ,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 , 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 , 岁月流逝已经很多 , 应该赶紧拿定主意 , 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在这八句诗中 , 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 , “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我有嘉宾 , 鼓瑟吹笙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 子衿》中的话 , 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 , 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 , 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 , 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 “贤才” 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 “纵我不往 , 子宁不嗣音 ?”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 , 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 , 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 , 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 , 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 , 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 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 , 我是一定会待以 “嘉宾”之礼的 , 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 , 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 , 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 , 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 , “但为君故”这个“君”字 , 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 , 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 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 “贤士”, 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 , 此诗流传开去 , 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 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 , 即为求贤而愁 , 又表示要待贤以礼8、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 10 分)答案: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的好处:起到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作用本文的文眼是:“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中韩信能得以重用靠的是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我们都知道的典故, 虽然你韩信一生短暂, 却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置死地而后生, 让众将是心服口服刘邦到最后能得到天下,韩信的功劳不可抹杀可最终因为韩信功高盖主,惹来了杀身之祸,到最后死亡也是因为萧何,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句话总结了全文,也总结了韩信的一生,所以这便是全文的文眼所在第4 页共5 页9、试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的艺术特色 10 分)答案: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灯光”为标题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 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 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以灯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艺术特色: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第三,作者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