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思考.doc
5页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2010 年初,**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铸造、建材、酿造三大传统产业,提升新型陶瓷、轻工纺织、油脂食品三大特色产业,培育新材料、新环保装备、新能源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结合工作实践和发展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快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在“转型发展”的大路上阔步前进没有退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县在吃透上情、适应外情、立足县情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应势之举一)宏观形势所趋,必须加快上——上水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科学发展上水平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中央和省、市对“十二五”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特别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省委提出,要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市委提出,要围绕贯彻落实“四大建设”发展战略和“六个翻番”发展目标,明确负重赶超、科学发展一个基调,强化工业化城镇化两个支撑,推进皖江示范区、城市滨湖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三个突破,坚持民生为本、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团结干事四个导向对**来说,必须把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作为政治责任和政治纪律,作为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指南,坚持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城乡统筹、转型发展,努力把**打造成城市美丽花园、农民幸福家园、投资兴业乐园、休闲度假游园,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二)发展趋势所迫,必须抓紧变——变比例按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以及国内外认可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结构一般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 ,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哑铃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 ,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 2009 年我县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 23.3:41.1:35.6,产业结构比重是“二三一” ,表明我县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产比重大,二产层次低,三产推进慢2009 年我县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9.6:36.8:23.6,就业结构比重是“一二三” ,其转型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表明我县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发展面临工业化升级与城镇化推进双重压力。
顺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产业成长规律, “十二五”期间,我县迫切需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大第三产业培育与发展,努力降低一产比重,提高三产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三次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三)竞争态势所压,必须坚决转——转方式县域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2008、2009 年我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但是在二类县中的排位由第 2 名退居第 9 名要实现“三连冠” ,争当排头兵,必须“超标兵,甩追兵” ,为此选择与我县县情相似,在 2009 年度二类县中分别排第 1、第 3 位的郎溪县、全椒县,进行县域经济横向比较从规模指标看,2009 年,我县与郎溪、全椒的 GDP 都在 50-55 亿元之间,财政收入都在 5-5.5 亿元之间,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企业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都远低于两县,分别比郎溪低 7.9 亿元、20 个、36.3 亿元、17.8 亿元;比全椒低 2.6亿元、25 个、23.4 亿元、21.6 亿元从人均指标看,我县人口基数高于郎溪低于全椒,与之相应 2009 年我县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都低于郎溪高于全椒,但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低于两县,分别比郎溪、全椒低 13368 元、4586 元。
从结构指标看,2009 年,我县工业产值占 GDP 比重比郎溪低 16 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比郎溪、全椒低 3.6个、25 个百分点通过比较,无论从规模、人均、结构指标看,**最大的差距在工业、在投资,要实现争先进位目标,必须通过抓大工业、抓大企业、抓大项目,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形成“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格局四)县情情势所逼,必须主动调——调结构总体判断,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均衡,依然是我县基本县情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劣势,主要表现在:从经济结构看,工业总量不大2009 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只有 18.2 亿元,工业化率仅为 34.5%,分别低于全省、全市 6.4 个、4.1 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不高缺乏大企业支撑,主导产业产业链短,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我县铸造企业没有 1 家年产值超亿元、税收超 500 万元2009 年,企业用于设备更新的内涵型投资仅占 1.1%,技术改造明显滞后从空间结构看,承载能力不强园区发展受到资金、土地、人才及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江北产业集中区、市经济开发区双重辐射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
从财源结构看,财政增收不稳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建材、铸造、酿造等主导产业,2009 年分别占税收收入比重18%、14.6%、7% ,由于财源结构单一,几个主导产业的市场波动往往给财政增收造成较大风险通过劣势分析,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十二五”期间,我县必须以更加积极态度和主动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根本出路:加快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选择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立足现有基础和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潜力,走出的错位发展、特色竞争之路一)产业构建有基础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不是对已有产业推倒重来,而是在固有基础上吸收与提升一是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县已形成铸造、建材、酿造、陶瓷、纺织、油脂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2009 年全县建材、铸造、酿造、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等支柱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79%,其中机械铸造占全县工业经济的 1/5 以上二是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林头铸造被列入省政府重点支持的 30个产业集群之一,环峰镇、林头镇分别被列为全省油脂、铸造产业集群专业镇,棉纺、陶瓷等产业集群也基本形成。
全县已形成“一核两翼一带”园区载体网络,其中**工业园和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工业园区, “9+1”产业均在相关园区有明确定位,园区已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二)产业发展有机遇一是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土地、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制约下,正加速制造业等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正在加快建设,**县地处皖江城市带的“双核”之间和南京、合肥大都市、江北产业集中区延伸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开展产业招商,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二是政策利好机遇2009 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明确了中部地区产业和功能定位;出台了纺织业、汽车业、装备制造业等重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10 年又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明确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个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一系列政策含金量高,与我县产业发展方向契合度高,为我县构建包括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环保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9+1”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三)产业融合有空间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我县“9+1”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突出第二产业发展,但涉及一二三产各个领域,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边界模糊,为产业融合创造了广阔空间一是农业同第二、三产业融合 “9+1”体系中的油脂食品、纺织服装、酿造等产业,实际上就是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几大产业覆盖我县棉花、粮食、油菜等主要农作物,通过大平油脂、鹰皇麻油、振华棉业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直接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旅游业同第一二三产业融合随着旅游业大发展,将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业态,与一产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二产结合形成工业区旅游、生产线旅游等,促进以日用瓷器、麻油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销售,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等四)产业开拓有潜力差距就是潜力,后发也有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我县自然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非金属矿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35%,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南有凌家滩,北有古昭关,中有褒禅山电力资源充沛,境内有 500 千伏和 220 千伏变电所各 1 座、11 千伏变电所 6 座。
二是区位优势地理位置拥有“一县望六市”的优势,距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和滁州均在 100 公里以内,特别是随着合宁和合福 2 条高速铁路、北沿江高速公路、105 省道拓宽及合肥新桥机场的逐步建成,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进一步缩短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基本思路:推动产业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十二五”期间,构建“9+1”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避免走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增加排放实现“量”的扩张老路,努力开辟依靠产业素质提升和节约集约发展实现“质”的提升新路一)增加“体量”:改造三大传统产业一是做大建材产业坚持“上大、压小,保优、汰劣” ,推进石灰石、石膏等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鼓励水泥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支持铁道水泥、润基水泥、恒泰石膏等重点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5 年,水泥产能达到 1000 吨左右,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型建材供应基地之一二是做强铸造产业全力推进海立集团 10 万吨精密铸造等龙头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金属-铸件-部件- 整机”产业链条,推进铸造产业向装备制造和精密铸造升级,到 2015 年达到年产 60 万吨铸件生产能力,实现由“铸造大县”向“制造大县”转变,培育“安徽铸造名镇”、 “中国铸造之乡” ,打造皖江城市带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三是做优酿造产业积极推进运漕酒厂 2 万吨生态原酒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啤和运酒产能扩大、品质提升,到2015 年全县啤酒产销达 20 万吨,白酒 5 万吨,打造皖江城市带特色鲜明的规模酿造基地 (二)优化“存量”:提升三大特色产业一是做精陶瓷产业鼓励含瓷股份、青花坊瓷业、民生瓷业开发高档日用瓷器,加快清溪绿色陶瓷工业园建设,初步形成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陶瓷容器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陶瓷产业集群,到 2015 年全县日用瓷器产能达 4 亿件,建筑陶瓷年生产能力达 1 亿平方米,打造皖江城市带最大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二是做长棉纺产业推进振华棉业 10 万锭环锭纺精梳、仁丰年产 1000 万套出口窗帘、香港白马实业年产 40 万锭纺纱、宁波华凯 20 万锭环锭纺、北京东兴 5 万锭环锭纺及 8000 吨织布等项目,形成轧花-纺纱- 织布-印染- 服装产业链条,打造省级纺织产业基地三是做响油脂产业推进大平名优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挥大平油脂、益和棉业、鹰皇麻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到 2015 年,全县食用油产量达 50 万吨以上,打造长三角优质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
三)发展“增量”: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一是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矿物资源深度开发,以高纯、超细、复合化和表面改性等为发展方向,推进山东盛大年产 20 万吨纳米碳酸钙深加工、金昌矿业年产 30 万吨轻钙等重大项目建设,到 2015 年实现超细碳酸钙等新材料产品生产能力达 150 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