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必修一二语文高一诗歌鉴赏练习(教师版)(共8页).doc
8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一诗歌鉴赏练习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1) 、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 、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 、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1) 、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哪些手法? (2) 、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景物: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2)、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3) 、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4)、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①“愁”。
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变迁无恨的感慨夏 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1、“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清幽”2、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⑴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⑵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突出一点谈,即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 、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 、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①:爱杀江南注释】①飐:飘动(1)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赏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