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西省考古工作六十年.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750297
  • 上传时间:2018-07-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2.1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省考古工作六十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六十年》(山西部分),文物出版社,2009 年 9 月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地下埋藏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历年来,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受到了国内外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的重视,因此,科学地发掘、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地下文化遗产成为山西考古工作者一份重要的职责山西考古工作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20 年代 1926 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为山西考古拉开了序幕,这也是首次由中国人自己发主持的史前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对山西来说,真正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这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一步步复苏、突飞猛进的发展,山西的考古工作也在产生着一个又一个的飞跃,先后有11 个考古项目获得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 ,8 个考古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 田野考古奖 ” 在考古研究方面,发表考古调查发掘简报、报告和研究论文数百篇,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专著50 余部,其中许多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下面,我们将按时代脉络,从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隋唐考古、宋辽金元考古五个方面综述一下山西的考古工作。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山西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最重要的地区之一60 年来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00 余处经过系统发掘的遗址有近30 处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发现人类化石的遗址6 处,出土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20 余件西侯度、匼河、丁村、许家窑、峙峪、下川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西乃至我国史前人类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山西省的旧石器考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3 —1965 年,山西省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丁村、匼河、西侯度等遗址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山西也成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的重点地区在裴文中、贾兰坡两位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的率领下,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出版的《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匼河》和《山西旧石器》,为山西省的旧石器考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973 年以后,山西的旧石器考古进入了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阶段下川、许家窑、丁村、薛关、青瓷窑、柿子滩等许多遗址的以及陵川塔水河遗址等东部太行山区洞穴或岩崖遗址发现与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后的“ 人疙瘩 ” 北坡 1960 年发现,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也是是东亚地区发现的首个早更新世旧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等2005年再次发掘,获得石制品和1500 余件,石制品以碎屑和断块为主,也有石核、石片和石器,这些石制品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磨蚀,但其中也不乏打击痕迹十分清楚的精品和规范制品根据发掘所获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西侯度的石制品虽然受到河流搬运埋藏的影响,但人类行为及其特征毋庸置疑匼河遗址群,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附近,由近20 个地点组成1959 年发现, 1960 年以来考古工作者进行了5 次正式发掘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肿骨鹿、扁角鹿、水牛、剑齿象、纳玛象等13 种,表明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石制品大部分以石英岩为原料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研究者通过对地层、动物群、石器工业的比较分析,认为匼河文化早于北京猿人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存,并与丁村文化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即丁村文化是由匼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

      丁村遗址群,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 年发现, 1954 年首次发掘在汾河东岸第三级阶地上共发现11 个石器地点和3 个动物化石地点,获得石制品2005 件,哺乳动物化石 27 种和 3 枚 “ 丁村人 ” 牙齿化石 1976-1980 年,山西省文物部门在汾河两岸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石器地点12 处,并且在54∶100 地点又发现一块幼儿顶骨化石1994 年,王建等人的研究表明:丁村遗址群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制品显现出较为一致的文化性质它们以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大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双阳面石刀、石球等为特色和纽带而旧石器时代晚期77∶01 地点的石制品组合中,虽然粗大石器延续了这些特点,但以燧石为主要原料的细石器,类型有锥状石核、楔状石核、船形石核、细石叶以及石核式小刀、短身圆头刮削器、修边雕刻器、琢背小刀、圆底石镞、楔形析器等细石器类型它们在丁村遗址群内三套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重复出现,说明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1994 年以后,又发现石器地点7 处经过多年的持续调查发掘,证实丁村遗址已不是仅限于1954 年汾河东岸的11 个地点,单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是扩及汾河两岸,地点达30 个,时代包括旧石器早、中、晚期,具有5 个文化层的遗址群。

      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许家窑村东南1 公里的梨益沟右岸1973 -1975 年发现并进行了首次发掘,1976、1977 和 1979 年又进行了三次田野发掘,在距地表8-12 米深的湖相地层里发现了人类化石近20 件、石制品近2 万件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器类型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雕刻器、石砧和石球其石器组合代表了“ 北京猿人文化—峙峪文化 ” 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化,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家窑人的头骨相当厚,超过了尼人的最大值,达到了北京人的平均值枕骨圆枕位置高、上颌骨粗壮、吻部前倾、牙齿粗大、齿冠嚼面纹理复杂,具有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点峙峪遗址,位于朔州市峙峪村附近,1963 年发现,在峙峪河第二级阶地底部的杂色亚砂土中发掘出 15000 余件石制品、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大量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灰烬层峙峪遗址出土的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小型砍斫器、斧形小石刀和石镞等有一件石墨制成并有磨擦痕迹的穿孔装饰品峙峪文化的主体是利用不规则的小石片制造细小石器贾兰坡等根据对比研究首次提出著名的华北旧石器文化的“ 两大传统 ” 的理论,而峙峪文化是“ 周口店第1 地点—峙峪系 ” 或“ 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 ” 发展到典型细石器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

      下川遗址群,中心位于沁水县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我国最早发现的几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之一,经碳14 年代测定为距今2.4-1.6 万年前发现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 1973-1975 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王建等,在沁水、垣曲、阳城三县交界的近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和发掘,发现16 处细石器地点,获得1800 余件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大类细石器以黑色燧石原料为主,类型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等各种形制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镞、石锯、锥钻、石核式石器以及各种式样刮削器等40 余种此外还有以砂岩、石英岩等为原料的砍斫器、锛状器、石锤、研磨盘等粗大石器1976-1978 年社科院考古所与山西省共同进行了三个年度的发掘,获得了大量文化遗存1980 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太行山麓西侧和中条山腹地榆社、高平等地又发现多处与下川文化特点相似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下川文化的分布范围柿子滩遗址群,位于吉县境内的清水河畔1980 年发现石制品以细石核、细石叶以及用小石片压制加工成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品和石镞为代表另有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石片石器。

      其特点与薛关遗址的大致相同2000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清水河沿岸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新发现24 处地点,并对第9、第 12、第 14 等地点进行了持续发掘,发现用火遗迹、修整石器的工作区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表明,其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柿子滩遗址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综上所述,山西是中国旧石器文化埋藏最丰富、文化类型复杂多样的省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特别是丁村遗址,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周口店以外地区发掘的第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对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被看作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山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可追溯到1926 年对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李济先生主持的这次发掘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1931 年,董光忠先生在万泉(今万荣县)荆村瓦渣斜又进行了小规模的科学发掘建国前为数不多的几次田野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在山西的开始。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期属于摸底和起步时期山西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从一开始就与配合基建密切相关晋南地区是古代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遂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区域 1959~1963 期间,以探索夏文化为主要目标,各级考古部门先后四次调查了中条山南麓的黄河沿岸、涑水河流域、汾河下游、浍河流域的低平区域这期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较大规模地发掘了芮城西王村与东庄村遗址,同时,小规模地清理和试掘了平陆盘南村和芮城南礼教遗址这些工作成果在今天仍旧是我们研究山西省乃至整个陕、晋、豫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晋中和晋北等地也有一些零星发现,但无论对遗存报道的详细程度,还是对这些资料的认识都不尽如人意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80 年末期属于资料积累和认识阶段,山西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成就驰名全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对夏县东下冯、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先后发掘,认识了东下冯龙山到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确立了陶寺文化此后,太谷白燕遗址的发掘、晋中和吕梁地区的调查和忻州游邀遗址的发掘使山西中部地区史前文化较清晰地展现出来垣曲古城盆地的调查与东关遗址的发掘揭示出一个区域文化的变迁史晋东南地区对长治小神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梳理出太行山区的史前文化序列。

      这一时期,还对晋南的翼城、曲沃、洪洞、襄汾、侯马等地的十余处遗址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发掘或详略程度不同的调查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取得的资料都比较完整和科学,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是对山西各地考古学文化的重新认识时期从90 年代中期开始,全省性的文物普查发现了大批新地点,建立了较详细的文物档案资料1991 年翼城枣园遗址的发现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调查成果之一,世纪之交对该遗址的发掘则确立了山西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同时,翼城北撖遗址的发掘也是一个亮点,四期遗存的划分和枣园遗址前后呼应,让我们找到了庙底沟文化的渊源另外,对大同马家小村的发掘,对认识仰韶最兴盛时期的山西北部地区文化至关重要1994 年,山西省考古所再次发掘了夏县西阴村遗址,提出了新的认识配合小浪底水库建设发掘的垣曲宁家坡遗址也有重要发现,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庙底沟二期文化陶窑址,保存了窑体、窑前活动场、小路、制坯取土坑等要素,对史前制陶技术研究十分难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山西史前考古的升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停止田野工作多年的陶寺遗址又于1998 年开始发掘,随着工作的深入,大、小两重城址和中期大墓、观象台遗址相继发现,又一次给学术界很大的震动,目前该遗址的发掘仍在进行,将对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新信息。

      临汾下靳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继陶寺遗址之后,在临汾盆地发现并进行正式发掘的又一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