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含答案.doc

47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99970732
  • 上传时间:2019-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7M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3.作用(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5.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3)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三)西周的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三、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农业的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2)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2.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经营方式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四、夏商西周的科技文化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2.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3.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辩]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联]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所改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拓]实行井田制的原因(1)作为计算俸禄的标准国王可以按照“田”的单位,把土地连同上面的奴隶,作为俸禄赏给臣下,由他们世袭享用2)作为加强残酷剥削奴隶的一种方式奴隶主用强制手段,迫使一定数量的奴隶耕种一定数量的方块田,迫使奴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财富     [补]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      [注]工,百工;商,官贾;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手工业者和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重难点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解读] (1)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2)在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大都是姬姓贵族,在偏远或贫瘠地区往往都是异姓贵族3)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比如对殷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4)周天子首先基于血缘关系,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同姓的子弟,所谓“封诸侯、建同姓”5)在异姓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则实行同姓不婚制,通过姻亲关系的延伸弥补血缘关系的不足6)当时的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中心[系统认知]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①,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这是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后形成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④,进而演变成一种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族群结合体⑤,实际上已成为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分封制的影响[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商朝实行“异姓国族林立”的内外服制度②分封制下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③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④“宏观政治决策”说明分封制有一定的集权性⑤族群结合体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⑥综合分析上述材料,可知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题目中问的是分封制的影响,应结合所获取的信息①②③④⑤从积极方面分析,结合⑥从消极方面分析[提示] 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能加强;推动民族融合;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及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血缘关系的疏远,西周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局面[系统认知]1.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影响(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

      2)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衰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2.分封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有些省份的简称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宋、郑、吴、陈、许、秦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分封制加速了各族的融合进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封的本身,打破了受封地区本族人聚居的局面,使之较快地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二是居于周王室周围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地向居于四周的蛮、夷、戎、狄各族用兵,兼国并土,这就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可见,如果没有分封制,没有边陲地区诸侯国的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其他各族的融合就不会有上述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追本溯源,我们说分封制度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重难点二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解读] (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宗法制的体系由大宗和小宗构成,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秩序4)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5)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系统认知]宗法制的特点1.宗法制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原则和宗主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族权体系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基本原则是维护嫡长子不可更易的独尊地位3.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使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的族制系统和等级制度(家国一体)4.宗法制和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制度,都以维护周天子至高至尊的最高统治地位为最终目的史料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①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②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③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④。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⑤……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⑥——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宗法制的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