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ppt

27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56738879
  • 上传时间:2018-10-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2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内 容 摘 要,基本概念 理论框架 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应用:中国经济过热的奥地利解释,一、基本概念迂回生产: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之间要经过一系列生产阶段,而处于原料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产出品就是资本品由于资本品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所以,与最终消费品的“距离”是不同的,这表现为不同的“等级”,“高等级”的资本品与“高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低等级”的资本品与“低阶段”的生产阶段相对应,从而形成特定的资本时间结构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最终要贡献于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品的等级越高,由资本品到最终消费品的所要经历的时间过程就越长以水的生产为例:1、到河边直接取水:没有迂回生产,不会出现生产和消费的失衡(用多少水就取多少水)这叫做“稳态循环的经济(evenly rotating economy)” 类似于瓦尔拉斯所描述的一般均衡2、迂回生产:采矿→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生产 →加工设备 → 水处理及输送→水 容易出现生产和消费的失衡、结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在经济处于相对低谷的状态下,如果让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将错误的资源配置及时纠正过来,将那些缺乏商业头脑的、没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从市场上“驱除”出去,使有限的资源从劣质企业向优质企业集中,从而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

      同时,在正确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一些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精明的企业家,可以利用经济系统出现的暂时不均衡,发现尚未被别人认识到市场机会,为自己创造额外利润这种创造额外利润的活动一旦被别人所“跟随”和模仿, 不均衡的状态就会迅速被矫正(Kirzner,1998)经济系统的失衡不等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失衡,经济系统的失衡可能是微观经济层面的事,经济系统的失衡加上货币不均衡因素,才会演变成为宏观经济的失衡自然利率:所谓自然利率是指由时间偏好率所决定的利息率放弃当前的消费,取得将来的消费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等待”或延迟消费补偿由“等待”而造成的“损失”就是自然利息人们认为当前消费与将来消费的差异越大,其自然利息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自然利息率决定着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或者可以说,自然利率是“资本收益”,市场利率是“借贷成本”如果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息率,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付出“等待”的回报大于由“等待”带来的“损失”,因而就更倾向于储蓄,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即 “可放贷资金”,而货币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则因借贷成本过高,而减少其需求即投资,反之则相反如果利息完全是由市场自动决定的,没有人为的干预,那么,市场利率一定等于自然利息率,这时资金的供给等于所需求的资金,即事前储蓄S等于事前投资I,货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

      坎蒂隆效应:不仅货币供给规模的变化,而且货币进入经济的途径,都会影响真实变量货币的“注入”与“汲取”,对各个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可能是均匀的、同步的,其影响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所以,货币因素影响的不仅是产品市场的价格总水平,更重要的是,货币因素损害了产品相对价格的形成机制,造成整个价格信号系统的失真 最重要的失真是,它有可能使资源加速从最近的生产环节(消费品)转向最远的生产环节(投资品),但这种转移不会持续,因为它没有消费者偏好变化的支持二、理论框架,如果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相等,宏观经济将处于均衡状态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储蓄和投资相匹配,所有投资都有自愿储蓄做支持既图中的E1点如果自然利率高于市场利率,会使投资水平大于自愿储蓄的供给这时候就要求在国民储蓄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利率仍然由i1下降到i2这将给投资者一个错误的市场信号,使他们误以为现在投资会比以前更加有利可图,诱使全社会投资需求增加,以致于超过了全社会的自愿储蓄投资增量来源于强制储蓄强制储蓄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于信用扩张导致的货币价值下跌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削弱,并导致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游离出来的资源被得到信用的生产者所利用强制储蓄的成功,说明坎蒂隆效应发挥作用了。

      货币注入经济时更多地流向了资本品行业,生产资料涨价,资源也流向资本品行业结果使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向生产资料倾斜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哈耶克三角形变得更加“扁平”,也就是说,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变得更加“迂回”了在强制储蓄的支撑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以向上移动,资源配置组合由图中的B´点移动到D´点,达到更高的消费品产量C3和资本品产量I2,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即使在强制储蓄已经挤占了一部分本应用于消费的资源的前提下,全社会的资源也只能维持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产出水平;如果产出水平上升到D´点,那就意味着用于满足消费品生产和需求的资源也要增加,这时候生产要素就会出现短缺,从而出现长期性的全社会通货膨胀显然,要想维持D´点的产出水平,就必须要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i2,即信用扩张和强制储蓄必须持续下去经济萧条的不可避免性:这种情况不会持久正如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所指出的那样,全社会的投资支出早晚要经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即居民)手中居民收入通过乘数效应多倍增加以后,必然要购买消费品,使全社会消费需求增加这将导致全社会的通货膨胀商业银行为了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或者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是迟早会被迫紧缩银根的,这时候利率就会回升,整个宏观经济就将重新向储蓄=投资的均衡点调整。

      危机过程:从微观经济层面分析,银根紧缩对一些企业可能是灾难性的首先,由于资本品的投资建设期较长,一些尚还处于建设期的投资项目由于断绝了资金供给,而变得无法进行下去了,不得不停工下马;其次,资金成本的上升使一些原本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现在变得不可行了;第三,大量靠银行贷款支撑其业务扩张的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使其业务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紧缩银根将使全社会的产出水平下降在图中,产出水平由D´点回落到A´点,而资本形成水平则由K2回落到K2,结果形成了D´-A´的过剩生产能力和K2-K1的过剩资本危机可能会“矫枉过正”:不仅如此,银根紧缩还有可能使宏观经济紧缩到均衡点以下的水平由于上述这些企业占压了大量资金,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而陷于财务困境,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与企业财务困境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大量的“坏帐”积压在商业银行的帐户上,加之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使商业银行的放贷更为谨慎,进一步推动信用的紧缩信用紧缩使部分国民储蓄沉淀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难以转化为投资,导致图中的储蓄曲线向左移动到S´,使资本形成水平和产出水平进一步降至均衡点以下至此,该经济体就完成了一个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性波动过程,启动消费反而对经济复苏有害:消费的上升将引起与“强制储蓄”完全相反的坎蒂隆效应,即货币注入时更多地流向了消费品生产,则资本品生产和销售将因为缺乏资金而收缩得更厉害。

      所以,消费的增加将导致投资的下降!正如哈耶克所说,多买一件衣服不但不会促进复苏,反而会阻碍复苏只有货币注入继续以信用的形式流向资本品生产,同时其速度超过或等于货币流向消费品生产的速度时,消费的增加才不会引起投资下降但这是不能持续的,因为这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主张:让衰退自便1、公共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导致进一步的扭曲,阻碍资本结构的必要调整2、政府不应采取任何行动,应该允许衰退通过市场自然恢复机制自发治愈最佳的行动能够是防患于未然3、防患于未然的最佳方式是使货币供给的干扰最小化不能试图采取规则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来使其达到“货币中性”,因为我们不知道货币需求究竟是多少最好能采取对价格自然形成扰动最少的金本位制,或者废除政府对货币的垄断,让货币“非国家化”罗宾斯对奥地利学派政策主张的批评:“面对那时(指大萧条)严重的通货紧缩,如下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即认为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培育储蓄欲望,减轻对消费的压力从而减少错误投资、缓和资本市场假设最初对过分金融松动和错误真实投资的判断是对的,那么这种方式就是不合适的就象拒绝给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醉鬼他所需要的毛毯和兴奋剂一样,使他的麻烦更大了”。

      三、与其他学派的关系奥地利学派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衰退方面确实得到一些经验支持,但它不得不引入其他因素,如用工资和价格刚性来说明它的严重性和持久性错误投资和强制储蓄必须依赖于预期的时滞,即必须是非理性预期与货币主义相比,二者都相信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都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但弗里德曼主张规则的货币增长速度,而哈耶克则认为不存在“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这样的东西,因为它们忽略了货币注入的途径和价格的结构性,因此反对包括规则货币政策在内的一切政策奥地利学派认为,大萧条就是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因为20年代的规则货币政策表面上是规则的,实际上是扩张性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错误,是由于美联储根本不知道经济体系中需要多少货币对理性预期的批评:奥地利学派提倡合理预期,即个人可以在时间、地点和资源约束下,最好地利用信息理性预期假设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的分布一致,在哈耶克看来是完全忽视了“知识协调问题”(知识和信息并不是对所有市场主体都一样多)四、应用:中国经济过热的奥地利解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或宏观经济过热)区别的关键,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资金,是来源于自愿储蓄还是强制储蓄。

      如果资金来源于前者,则增长就是可持续的;如果来源于后者,则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产生了宏观经济过热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但这并不影响该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适用性,因为该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与我国现实经济中银根的紧缩(或放松)具有同样的政策效应以奥地利学派为基础作出的判断:(一)投资增长迅速,但并未膨胀到超过储蓄的程度 没有出现强制储蓄,(二)信用扩张加快,但并没有达到宏观经济过热的程度信用扩张有可能同时反映了两件事:一是正常情况下国民储蓄和借贷资本供给的增加,它相当于在图1中,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二是外生因素所导致的借贷资本供给增加,比如,因预期人民币即将升值,海外热钱持续流入所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和基础货币投放,以及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影响下的信用扩张,其最终效果也是增加了借贷资本供给它相当于在图1中,均衡点由E2继续向右移动,利率也被压得更低,这时候就出现强制储蓄了对此我们可以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来衡量,如果存贷差额大于零,则说明金融机构所集中的货币资本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借贷资本供给(即贷款),另一部分处于闲置资本的状态,借贷资本供给并没有超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即信用扩张没有超出国民储蓄所允许的范围,外生因素影响有限;如果存贷差额小于零,则说明金融机构的借贷资本供给和信用扩张已经超出国民储蓄所允许的范围,外生因素对借贷资本供给增加的影响很大,很可能出现了强制储蓄。

      我国2003年金融机构存贷差额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网站(),(三)强劲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挤占消费如果强劲的投资需求是在挤占消费的前提下形成的,那么首先需要通过信用扩张来使消费者购买力削弱,导致本应用于消费的资源被生产者所利用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4%以上消费者购买力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此结论尚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持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奥地利学派解释宏观经济过热的主要问题: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持难以解释外生因素导致的借贷资本供给增加难以提供宏观经济政策建议,推荐阅读(参考文献):1. 布赖恩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 2. 哈耶克(1974):“知识的僣妄”,《哈耶克论文集》,P381-39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哈耶克(1988):《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 Garrison, R.,Time and Money. London and New Yark ,Routledge., 2001 5. Hayek, F.A, Price and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Sons.,1931. 6. Kirzner, L(1997):”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 Journal Economic Literature,35.,P60-85 7. Boettke,P(2002):“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1950-2000”,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Economic Thought, Oxford,Blackwell,2002 8. 杨天宇. 宏观经济过热的形成机理和判别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