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后乌鲁木齐秦剧团传承发展考略.docx
8页解放后乌鲁木齐秦剧团传承发展考略 内容提要 本文以乌鲁木齐秦剧团解放后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该剧团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做了分析,真实阐述了秦腔在乌鲁木齐传承发展的地域丰富性Keys 乌鲁木齐秦剧团 传承发展一、乌鲁木齐秦剧团起死回生1949年9月,新疆宣布和平解放,由民间班社发展而来的“新中舞台”①又获得了新生,被迫流落在疆内各地的“新中”艺人,纷纷返回乌鲁木齐,并联络失散各地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恢复了原来的“新中舞台”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剧团进行了民主改革,开展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普遍提高演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彻底废除了剧团私人剥削的旧制度,实行了民主办团的新制度,1953年更名为“新中剧院”,1959年5月1日改为国营,命名为“乌鲁木齐秦剧团”,并在团内设立了党、团、工会组织,委任王义民为团长,使秦剧团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1949-1966成长期建国后的10年间,乌鲁木齐秦剧团的演员代表人物有:王义民、王北平、王正民,70年代的优秀骨干演员有:熊月玲、崔宝善、杨新莲、和强、田新桂、辛新民该团逐渐改变了过去只从陕、甘等地聘请艺人的历史,采取了立足新疆培养本土演员的方法,初步形成了一支新的演员队伍。
从1953年至1958年之间,共招收培养了两批学员1953年该团招收培养了第一批演员,称之为“新”字辈,其中部分演员由市文化局送到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进行学习,回来之后大部分演员成长为该团的骨干力量1958年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了第二批演员经过两批演员的培养,至1962年剧团已经发展到九十多人这一时期共培养了29人,为秦腔在本团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如表一所示:这一时期该剧团乐队是传统民族乐器编制笔者采访了雷子君②和退休艺人刘升印③,记录下了表二内容见表二: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1.演出剧院先进1953年国家拨款1.2万余元,将原场地城隍庙改建成剧场1959年,国家投资70余万元,将剧院拆除,扩建成具有现代化装置的新型剧院,面积为24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名观众,彻底改变了该团过去长期以旧庙为演出场所的历史,并沿用至今2.各项制度明确,演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该剧团彻底废除了剧团私人剥削的旧制度,实行了民主办团的新制度所有演员都进行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提高演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演员追求自身的角色技艺,刻苦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步,例如熊月玲、崔宝善、杨新莲、和强等,他们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断历练和创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演出阵容逐渐壮大,演员不断专业化和本土化这一时期以团带班、口传心授传承的方式招收了两批学员,以专业学校教育传承培养了一批学员,共29人这些学员在舞台上不断历练,技艺逐渐娴熟,成为舞台上的名角演员来自新疆,献身秦腔艺术,使演员队伍逐渐实现本土化和专业化4.很好地传承了传统秦腔剧目,并创编了新的剧目传统剧目有:《伍员拆书》《大报仇》《金沙滩》《破宁国》《宁武关》《斩经堂》《玉堂春》《蝴蝶杯》《铡美案》《杨门女将》《唐知县审诰命》《糊涂判》《十五贯》《白玉楼》《白玉钿》《白蛇传》《打金枝》《化墨珠》《秦香莲》《细君公主》等本团创作剧目:《郑成功》(1957)、《草原一家人》(1958)、《昆仑山下》(1965)从新创编的剧目来看,该剧团创编的秦腔与传统的秦腔有所不同,音乐中吸纳了维、哈少数民族的旋律,形成了带有新疆风味的秦腔唱腔,秦腔有本土化发展的趋势以新疆地域文化为背景创作剧本,不断吸纳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使秦腔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1966-1976膨胀期这一时期,全国流行“样板戏”,表演“样板戏”的场面要求气势宏大,在音乐中有转调这种气势宏大的演出形式在当时非常流行,遍及全国。
1973年至1978年,乌鲁木齐秦剧团以团带班、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培养了8名学员:范文祥(现任秦剧团的团长)、张军(现负责音响)、刘华、王小峰、戴剑英、高振祥(现管理服装)、赵建新、段玉玲(女,演奏琵琶)这一时期秦腔发展的特点是:1.演出场次多并且观众非常热情,观看秦腔成为一种时尚观众的热情促使秦腔艺术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使秦腔的爱好者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喜欢观看秦腔剧目,模仿秦腔的唱段成为大家晚饭后的乐趣2.排演规模庞大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追求夸大,全国流行“样板戏”,表现在秦腔上的就是乐队伴奏人员和演员阵容庞大,把双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队加入到秦腔民乐队中,使得排演活动具有一定规模,声势较大3.排演剧目符合当时观众的精神需要这段时间重点演出了现代戏:《血泪仇》《穷人恨》《二巧离婚》《三世仇》《山鹰》《铁流战士》(6本),还演出了很多传统剧目:《大报仇》《烙碗记》《卖画劈门》《闯宫抱斗》《未央官》《辕门斩子》《葫芦峪》《铡美案》《八虎闯幽州》《白玉楼》《杨八姐盗刀》《杨门女将》《拾玉镯》《黄河阵》《反徐州》《铡王八子》《孙安动本》《黑叮本》《游西湖》等1975年该团创编了秦腔剧目《克勒孜山下》。
乌鲁木齐秦剧团在这一时期依然在探索如何创编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秦腔剧目四、1978年至今稳定发展“文革”后,乐队中的管乐逐渐弱化,管乐队的人陆续离开了秦剧团80年代后,乐队恢复了传统民族乐队编制,一直保持到现在笔者调研时该团乐队人数为13人乐队配置见表三:这一时期秦腔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与新疆本土音乐及文化元素的融合秦腔在乌鲁木齐的发展具有地域丰富性该剧团创编了15本剧目,还多次走出新疆展示秦腔艺术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秦剧团,让更多的人关注秦腔在乌鲁木齐的传承,为秦腔在乌鲁木齐的稳步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石并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该剧团陆续创编了以下剧目:《毒物下的悔恨》(1979)、《雪浪花》(1980)、《寻找幸福的人》(1983)、《家庭公案》(1983)、《新娘罢宴》(1983)、《法庭内外》(1984)、《弹吉他的姑娘》(1985)、《托乎提的婚事》(1985)、《瑶池情》(1986)、《林基路》(1987)、《孽梦》(1994)、《易宝情缘》(2000)、《天山民警赵新民》(2002)、《程婴救孤》(2007)、《毛泽民在新疆》(2009),共15本该剧团这一时期出疆演出的重要活动如下:1.1985年该剧团创编了秦腔剧目《托乎提的婚事》,用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演绎了发生在新疆维吾尔族人身上的故事,当时崔保善(现已退休)扮演托乎提,观众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崔保善也因扮演这个人物而家喻户晓。
2.80年代至90年代,该剧团经常出疆演出,进行艺术交流,1979年、1982年、1986年三次赴北京、河北任丘油田、山东胜利油田、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玉门、敦煌等地,行程万里,巡回演出;1994年剧团自编自演了新编历史剧《孽梦》,同年,应邀赴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演出,使秦腔走出了国门,并得到该国文化部颁发的“为中吉两国友谊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艺术团”荣誉证书3.2000年该剧团创编了新编历史剧《易宝情缘》,讲述了东汉名将班超平定西域后,积极主张互惠互利,达到西域各国共同繁荣的发展该剧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配器奖”及“优秀个人表演奖”等奖项4.2002年秦剧团创编了现代秦腔剧目《天山民警赵新民》,用秦腔的艺术形式塑造了当代人民警察的形象,该剧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世纪首届专业文艺调演”,[来自wwW.lw5U.com]荣获“组织奖”、“优秀演出奖”、“音乐创作奖”及“男女主演表演奖”等奖项5.2007年3月到7月,根据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百日练兵”活动的精神,秦剧团创编了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该剧讲述了春秋时期的晋国,该国丞相赵盾一家300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程婴等人冒死救下赵氏孤儿,全剧围绕着赵氏孤儿的生死存亡,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歌颂了程婴不惧强权、维护正义、坚韧顽强的精神。
该剧在秦腔的音乐上有大胆的创新,突出主要人物,精简了非主要人物的唱腔,使得剧情非常紧凑,引人人胜[来自www.lW5U.coM]此剧目参加了2008年在兰州举办了第四届秦腔艺术节,荣获了多项嘉奖6.2009年秦剧团创编了秦腔剧目《毛泽民在新疆》,故事重点讲述了毛泽民在新疆做出的贡献以及众多感人故事此剧目参加了2010年在西安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了很多奖项五、结语秦腔艺术与乌鲁木齐的本土音乐文化正在不断地吸纳和融合,这个吸纳和融合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完全继承秦腔音乐的板式、调式等主体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地、适宜地吸纳融合,既保持秦腔音乐本体内涵,又能显现新疆的地域特色,并且不断革新,这样的创新才是秦腔在乌鲁木齐发展的必由之路解放后乌鲁木齐秦剧团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专业团体传承、专业学校教育传承和媒体传承口传主要建立在传统的口、耳相传的师徒关系上专业团体传承主要指专业剧团的舞台实践传承专业学校教育传承主要是陕西西安的秦腔专业学校传承媒体传承就是通过文本(剧本、乐谱等)、音像资料等进行模仿的传承该剧团注重传承,专业团体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要紧密结合,有目标、有计划地实现秦腔艺术的整体而全面的传承。
秦腔演员不断代,是秦腔在乌鲁木齐发展的人才保障,这个保障使秦腔在乌鲁木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系统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成为可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