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演讲《新青年》——百年重回首.ppt
17页《新青年》,百年重回首,收集资料:冯柯 曹正涛 ppt制作:庄伟 演讲者:周英骏,,简历,传播,思考,影响,简历,姓名:《新青年》 法文名:LaJeunesse(曾用) 父母:陈独秀 生日:1915年9月15日 年龄:11岁(共9卷54号) 身份: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 力的革命杂志、新文化运动 兴起的标志 经历:发起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 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并且宣传倡导科学(Science) 民主(Democracy),1904年 独资创办《安徽俗话报》次年,该报停刊 1914年 流亡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月刊次年遭到北洋政府查禁 1915年 新刊《青年杂志》在上海法租界创刊开张次年停刊半年 1916年 更名《新青年》,创办,传播,主旨:《新青年》首先号召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鼓励青年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宣传弘扬新民主思想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转变 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这时,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团队:《新青年》给进步人士学习先进思想,如民主、共和、社会主义等提供了平台,众多思想大家革命者在《新青年》发表诸多轰动一时引领思潮文章、评论等,思想潮流的引领 文化改革的沃土,人物,陈独秀:《敬告青年》、 《宪法与孔教》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李大钊:《青春》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及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编辑,人物,“冲决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
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拟 ” ----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的一次夜谈中,“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毛泽东与新青年,传播,前期的《新青年》注重的是民主改革和文化突破,思想宗旨是科学与民主 但自1917年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传播,第五卷第五期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热烈赞扬十月革命,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第六卷第五期和第六期 陈独秀集中版面,组织力量,猛烈宣传马克思主义,相继刊发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批评》《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略》等文章,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自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结束了在中国空中飘荡不定的状态而最终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逐渐开花结果。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第七卷第六期 发行《劳动节纪念》专号,表明《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历史自觉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 第八卷起 中共上海发起组决定将《新青年》作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传播,《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新青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提供了平台 《新青年》的发展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了从介绍到学习,到推广,再到学习的过程思考,1.,《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思考,《新青年》的刊物内容理论性和知识性共进,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刊物整体的理论水平很高,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叠加,具有实用性,传播效果明显当时: 进步刊物的种类和媒介有限,发表的途径也相对较少,但是却影响深远现在: 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有很多,各种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平台,此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思考,主流意识的传播基点要高.务实求精要把中央机关刊物办好、办精,每一期重要刊物的内容要精挑细选,和我们的主流思想有机交融,实现传播、教育于一体 建立良好的引导机制 在精不在多的传播平台 更高的信息质量 早已过了喊口号大字报的时代,接触生活靠近人民的,务实的内容、真实的精神才更有震撼力和指引力。
思考,同时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清楚意识到,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类的进步思想,不都是灌输式让我们反感的硬性教育,不应有对其本身的厌烦和排斥,应该去选择真的可以被我们受用的方式去学习接触,要围绕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了解这个时代创造这个时代影响,“只有三本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财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影响,·《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转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影响,“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新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