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渊明隐逸情结及其现实意蕴阐释.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li45****605
  • 文档编号:25938345
  • 上传时间:2017-12-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05.6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0 年第 3 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4- □武宏璞 [摘 要]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 “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关键词] 政治理想 士志于道 隐逸情结 人格重建 纵观陶渊明一生,是“仕”还是“隐”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虽有暂时的心灵宁静得以拈笔舒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饮酒》 ) ,但“萧萧哀风失,猛气冲长缨” ( 《咏荆轲》 )的积郁始终荡漾在他的心头,至死亦挥之不去 一、陶渊明政治理想 解读陶渊明仕与隐矛盾心理冲突出发点当为对他政治理想的认识、确定历代论者多以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大宗”而认为《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便是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如果我们通览陶集,把他的作品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下来解读陶渊明,就会发现“仕而达,济天下”才是他的少年猛志、真正理想 门阀政治下的东晋王朝自建国之始就处于世族与世族、皇权与世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之中,战争乌云始终笼罩着建康。

      太元五年(380)陶渊明“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1],居闲于家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距都城建康不远,对围绕建康发生的各种政治变故的反馈当是颇及时准确的太元八年(383)发生了令东晋人振奋的事情,谢安指挥东晋八万军队击溃前秦三十万大军,并乘机收复大片失地,大批将领崭露头角,建立了功勋 淝水之战五年后(389) ,那些崭露头角的人士已有了显赫的地位,隐居在家的陶公作《命子》 ,此篇没有丝毫的田园之思,是一篇管窥陶渊明心态的关键之作诗中陶公用了六章的篇幅叙述祖辈的武功、勋业,可谓津津乐道,特别强调了祖辈“德”方面的建树;第七章以下方始及“命子”之意,先感叹自己无才无德而无法追踪先辈的事业,偶一顾窥已见双鬓斑白,不禁惭愧顿生,怅惘不已;接着说: “我”之所以给你命名俨字求思,是因为“我”希望你能够温和恭俭,能像孔 那样成为有出息的人 “按照陶渊明的愿望,孩子们应该超过乃父直追先辈陶侃、陶舍才是他是按照家族史上陶侃、陶舍的高大身影为孩子们量体裁衣”[2] 特别是第九章陶公为了诫勉其子引用“厉夜生子”的典故:厉之人,夜半生子其父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由厉之人的“汲汲然”可以想见陶公自愧寡陋无成而“夙兴夜寐,愿尔斯才”的“汲汲然” 望子成才之心如此殷切,恰见陶渊明对自己居于田园未能出仕的不满意淝水之战使许多士子彰显于世,这必将诱发了陶公“扶剑独行游”(《拟古》)的渴望、 “猛志逸四海的”(《杂诗》)的壮志,陶公渴望有人赏识重用,从而获得“伊勋伊德”的功业从他盛赞陶茂“直方” 、 “惠和” 、要求子俨“温恭朝夕”可以看出,陶公要求出仕的目的是在拥有自我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秉政武宏璞:陶渊明隐逸情结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45-务事,施惠于民, “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他那“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咏荆轲》)的豪情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仕而达,济天下” “有志不获聘”的陶渊明于太元十六年(391)创作的《荣木》则更能表达他“仕而达,济天下”的渴望,诗序云: “ 《荣木》 ,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我们就可以看到陶公深感生命危机, “念将老也” 、 “白首无成” ,为壮志难酬而郁闷不安读罢前三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陶公因“憔悴有时” 、 “慨暮不存”而焦灼伤痛的心的跳动,也会随之而沉痛不已待读到第四首,我们便会豁然开朗:陶公前三章所营造的郁闷气氛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向命运低头了,你看,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不以岁月垂暮而放弃“仕而达济天下”之志;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给“我”出仕的机会,给我“济天下”的舞台,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陶公“仕而达济天下”之心可谓迫也。

      清李广地评析为证: “人但知靖节之清高旷达,岂知其隐居求志如此哉”[3]! 陶渊明先是因怀着“济天下 ”之志、无机会出仕而忧闷不已;出仕后因“济天下”之志未能“达”而积郁不安当他最终认识到“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于当时政治环境犹如水中望月之时,他便暂时放下这沉甸甸的理想,归于田园;需要指出的是,陶渊明不是笑着奔向田园的,而是带着一丝牵挂和遗憾,深埋在心底的遗憾伴随他直到终老在此后的田园生活中,他每每弹奏出与田园韵律极不合拍的音调这不合拍的音调恰显出了陶渊明迥异于其他的隐者和贵族的价值取向和心态,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的,所以他伟大’ 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 ,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4]睿智于审时度势的陶渊明根本不会相信《桃花源记》中乌托邦的描述的实现,那只能算作他对生活的向往憧憬这一乌托邦的憧憬恰是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无途以试而无奈悲吟的映像,也恰是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的心灵写照 二、陶渊明仕隐矛盾情结追踪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急剧变化,士之阶层骤然壮大他们原本官事鞅掌、行役在外而躬行勤勉,有着较强的重视个人才能和业绩的个体意识;虽无恒产而有恒心,胸襟博大,志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由社会的下层步入社会上层加入卿大夫的行列,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他们甘以天下为己任,参与政治的意识非常强烈士”便逐步由单纯的社会阶层升华为这一群体的人格理想,成了具有深层伦理道德涵义的生活范畴,与“君子”并论而称之为“士君子” 《论语》中对士的修为有精确的论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泰伯》 )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泰伯》 )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 《季氏》 ),“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微子》 ) 士人群体据德依仁、死守善道、见善思及的精神风貌与社会上层堕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精神风貌经孔子终生席不暇寐的总结、宣讲及其弟子的归纳整理、阐发提升而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后学大师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对这一精神进行了更高境界的强化: “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移位” ( 《告子下》 ) 这在提高“下则沦落为民、上则位达卿大夫”的“士君子”在国家行为中的地位的同时,对他们的境界也进行了更高的界定:甘以天下为己任,必要时不惜个人安危而与独夫民贼做斗争 “儒家诸子频繁地讨论士君子的准则,在各种场合、从各个不同角度给‘士’ 、 ‘君子’ 、 ‘士君子’下定义,逐渐建立起其伦理价值生命观,应该说儒家的整个伦理道德体系,即建立在这种士君子的生命观上”[5]。

      “士志于道”便成了士人的主导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以春秋战国为界,此前以崇拜上帝、上天为主;其后,以崇圣为主”[6]在崇圣文化的大背景下,历代士人无不饱受“先师遗训”的侵染,致力于“正心、诚意、修身” ,以求2010 年第 3 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6- 成为“治国、平天下”之圣贤这一精神被东晋张载总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元学案》 ) 大部分士子终生劳碌于中央政权之外,穷经皓首而无途以酬壮志,便依外在的田园山水来减轻不能济天下的苦痛;一些士子在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在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然而他们权与势扩张引起了“圣”与“王”关系的恶化,造成“圣贤不得通其道”的郁愤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着隐逸情结 对隐逸情结的解读,历代论者多出于自我需要而注入感情色彩,强调他们冲淡飘逸的一面而未能感知出他们“志于道”的生命意识实际上,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多数隐逸诗人壮志难酬之下、倍感生命危急而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多数没有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

      关于隐逸行为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周易》 《后汉书·逸民传》 : “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 又曰: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梁书·处士传》 :“ 《易》曰: ‘君子遁世无闷,独立不惧” 隐士们能否都能做到“遁世无闷” ,他们的生命追求是否就是“独立不惧” ,这些记载无据可考下面我们通过对流传下来的较早隐逸作品的品析作以管窥 据现存文献,最早的隐者遗作是《诗经》中的《卫风·考梁》 、 《陈风·衡门》 、 《小雅·鹤鸣》 关于《考梁》已有定论: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清谈闲适的意境,文字省净,……一种怡然自得之趣,流行于间”[7],细品诗作,隐者的确有“遁世无闷”的境界而《衡门》则没有这种潇洒,诗作二、三章用食鱼不必选择鲂鲤比娶妻不必选择贵族,显然渗透着丝丝求而不得的酸意,知足常乐的表述极不自然 《鹤鸣》通篇用比兴的手法抒写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细品诗中对隐居之地精炼细致的描绘及语气的殷切,可以肯定是隐者遗作从“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 “它山之石,可以为玉”来看,这位隐士是关注现实、体察政治且希翼被征用的显然, 《衡门》 、 《鹤鸣》中的隐士未能达到“遁世无闷”的境界隐居首阳山中的伯夷、叔齐是最早留下姓名和诗作的隐士,他们以株薇为食,及饿且死之际,做《采薇歌》 。

      且不说诗行之间流动着对“以暴易暴”的鄙视,就“我适安归兮” 所表达的对无归宿地的迷茫、对隐居生活的不满便足以见证诗人最终没有达到“遁世无闷”的境界,从最后一句“吁磋徂兮命之衰矣”更能读出隐逸的悲壮、凄凉、无奈 仕隐话题在先秦诸子中也有着热烈的讨论《论语》多处涉及: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戏焉,肚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然而,孔子居于“礼崩乐坏”的无道之世却游说诸侯,积极求仕,周游列国而不辞风尘劳顿,寻求出仕的途径: “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阳货》 ) ;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 《子罕》 ) 寥寥数语足可洞见孔子求仕心情的迫切,使他有关“无道则隐”的论说苍白无力 庄子在《外篇·刻意》中,把士分为五类:平世之士、朝廷之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导引之士,其中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和部分导引之士都属于隐士 “山谷之士” 、 “江海之士”在心境和精神状态上迥然有别:前者为被迫归隐, 雕砺心志, 崇尚品行,心怀怨愤, 形容枯稿, 忧愤至极时可导致赴渊而亡;后者为自觉归隐,徜徉于山水之间,心境平和,悠闲自在,重生养性。

      庄周自认为属于后者,因为他多次自觉拒绝入仕 但他终究没有达到 “江海之士”的心境,因为“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的思想,与其说是追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 (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 ) ,更有人称《庄子》为“蒙叟武宏璞:陶渊明隐逸情结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47-之哭泣” (刘鹗《老残游记》 ) 仕与隐的冲突在屈原身上亦有所表现屈子一面高呼“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一面悲歌“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均见《涉江》 ) 在诸多诗篇中,屈原屡屡表白自己归隐后的逍遥生活: “折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平”( 《离骚》 ) ,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山鬼》 ) ,等等然而这些优美飘逸的描述荡不去屈子心头“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 《涉江》 )的誓言,只能作为仕与隐心理冲突的有力明证恰是仕与隐矛盾心态的不可缓和,屈子最终沉江毕志 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表现得更为集中、激烈,一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饮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