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工第二代-我在哪高考-9年换不来一张准考证]外来工子女高考范文.docx
6页[外来工第二代:我在哪高考?9年换不来一张准考证]外来工子女高考 十年前,在“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下,他和很多外来工一起来到广州十年过去,他获得过区一级的先进工作者,买了房子,成家立业他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是广州人但当面临高考的孩子不得不回到陌生的户籍地考试时,他才发现,自己依然和本地居民有“重大区别” 老丁,从湖北来穗奋斗十载今年年初,当《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的“五年入学,七年入户”为人们所热议时,他正面临一个抉择:让在广州长大的儿子到“陌生”的老家准备高考,还是等待最后的转机 在市召开之际,他委托记者把这份声音带到会场 “我已经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想过了,实在没辙了”,眼前的老丁,无奈、痛苦一谈起儿子高考的事情,他就一个劲地抽烟 然而,他在单位却并不如此在花都狮岭镇一家港资化工厂,老丁已经是业务量首屈一指的销售主管2022年,28岁的他来到广州尽管只有高中学历,他却比任何人都干得刻苦,很快就从工人岗位转到销售部门 2022年,他的业务成绩已经得到单位认可当年他被企业推选,获评花都区2022年度先进工作者从2022年开始,老丁每个月的业务量都可以达到百万元以上,一个人包揽厂里过半的业务额,并成功开拓一批大客户。
如今,老丁已经是销售主管他主管的销售团队,也是单位业绩最好的从三十而立至四十不惑,老丁说,自己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广州十年间,他缴纳了所有的税款和社保,还基本学会了粤语虽然还要交外来人口的治安费、调配费,但老丁对这个城市有着深深的归宿感,一度觉得自己也应该算是个广州人了 如果不是前年开始要为孩子准备高考的事,或许这份感觉不会改变 老丁的孩子阿聪从2022年开始到广州念书其时,他刚刚念完3年级2022年,老丁在花都区买了房子花都有鼓励购房政策,阿聪在义务教育期间享受和本地孩子几乎无异的待遇他也习惯了和身边的广州孩子一起念书、生活 2022年,老丁开始感受到了事情正在起变化那一年,他花了3万多元帮阿聪择了一家省一级中学念高中第二年,老师提醒他,要考虑孩子高考的事了 “老师告诉我,按规定,阿聪只能回原籍地高考”,老丁说尽管孩子可以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回去,但老师善意提醒,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另一地的教育,最好提前一年回去 老丁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愁云之中阿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已经在广州念书,习惯了这边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对老家湖北反而十分陌生还让他担心的是,湖北考区的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和湖北的差别还是很大,异地考试,阿聪很难竞争。
老丁说,命运多舛,自己曾和入户的机会擦肩而过2022年,花都区还有购房入户政策2022年,他买房子的时候,政策刚好喊停 他非常清楚,自己仅仅高中的学历是无法达到专才入户的门槛,所以也没有刻意去想办理入户的事,“想着随着社会发展,户口会越来越不重要”但没想到,“户口没卡住我,倒把孩子给卡住了” 于是,人们发现,业务骨干老丁“反常”地老往领导办公室走老丁的公司在花都也算是个纳税大户,他指望能够借此获得入户的指标老丁说,为了保住这个业务骨干,公司自董事长以下确实都帮他去咨询过很多部门、关系户,但都没有结果 2022年,公司领导层抱着万一的希望,打算再次推荐他当花都区先进工作者,好协调入户的事情结果,去年花都区工商部门并没有举办相关评比,老丁的愿望再次落空 万般无奈的老丁把眼光投向还有购房入户政策的从化和清远,但去年开始飞涨的房价却让他望而却步老丁说,目前去从化购买8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有两个入户指标,100平方米以上有3个指标,“但一间稍微好点的房子,都要60多万”老丁的情况属于二次购房,首付要交纳4成,“要一次性拿出24万元不卖房子,我哪拿得出这笔钱?” 一买一卖的繁琐交易过程,加上远离工作地点,老丁对在从化置业又犹豫了。
考虑产业调整的缘故,花都部分企业正转去清远,老丁也开始频繁地去清远看房子但即便在清远顺利入户,阿聪还必须有当地的3年学籍才能参加高考这3年,是重读,还是在家赋闲?煞费思量 今年是老丁做抉择的一年,阿聪去和留之间,必须做出决定他委托老家的亲戚帮小孩联系好了学校,但也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要是‘五年入学,七年入户’的政策今年有大突破,阿聪还是有希望的” 老丁把爱人和自己从2022年开始办理的一大叠暂住证认真地收藏着,期待着能用上的一天但他最近从花都区各部门得到的消息,依然是“政策还没有最后落实”的回答 相较大人的不安,阿聪则轻松很多尽管成绩在班中只处于中游,但他丝毫不惧回湖北与其他学子一较高下如今,他每天一边做着老家亲戚寄来的湖北参考书题目,一边做着离开的准备 但最后一学期必须要与朋友们道别还是影响了他的心情,他对这个城市的看法也在悄然改变,“原来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地方但现在才觉得,自己一家其实还是湖北人这里一直也是把我们当作客人看待而已” 老丁说,今年的10月,还有一次提名区先进工作者的机会,如果不能借此入户,阿聪就要回湖北赶考了他很难过,如果孩子最终在老家“折戟”,那么或许一生都会因此而改变。
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有教无类”的号召两千多年后,这个口号在当今的中国大陆还难以实现,障碍来自户籍 孔子老师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有户籍制度,但他和他的学生却周游列国,应该也算流动人口他们自己搞教育,不然,他们的子女“高考”恐怕也成问题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外出打工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有教无类”起码不会在户口这一“类”里卡死 高考要回到原籍,理由主要是教育不平衡,各地招生的成绩不同,怕许多人投机取巧,纷纷涌到分数线低的地区报考这个理由确实有它的理由,但这种教育不平衡制定的分数线,实际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不公平之上外加另一种不公平? 老丁一家从湖北来广州打工,儿子已在广州上学9年9年时间却换不来一张准考证,还要回到湖北高考,这不仅是地理距离造成困扰,而且9年时间里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授课内容等等都与湖北不同,叫他到湖北高考,实在勉为其难而像老丁这样的人在广东千千万万,他们一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是剥夺了辛辛苦苦为当地GDP做贡献的农民工子女的深造权利当我们享用着他们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时,却连一张准考证都吝于给予,我们的良心安宁吗?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说的是动物,而我们是人物,总不能在人物里推广动物标准吧?总不能用户籍制度,让农民工的子女也永远当农民工吧?但我们现在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关于户籍问题,我们现在不好说,那就不说了;但教育问题关系国家人口的素质,就不能不让说了是的,规矩在改变之前不能随便违背,但有些规矩本身就是违规的;而且许多规矩实际上也经常被无理由打破,不是没有先例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至少,人家明显已经有在广州上学9年的事实与证据,变通一下,属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