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硕士就业中歧视和反歧视的思索-硕士就业.docx
6页对硕士就业中歧视和反歧视的思索|硕士就业 目前,伴随本科生就业压力的转嫁及硕士的大批量扩招,急剧增加的硕士数量使硕士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以往硕士就业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社会精英不愁找”的现象已不复存在造成硕士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就业歧视就业歧视的出现使硕士就业越来越困难,深入加剧了中国硕士就业的严峻形势 一、硕士就业歧视的内涵和表现 何为就业歧视?当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假如说含有相同劳动生产率的工人仅仅是因为她们所属的人口群体不一样而受到不一样对待,就可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就业歧视有两种含义:一是非公平对待,即以不一样方法对待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者;二是非公平待遇,这里指受聘者在就业时因一些和个人能力无关的原因不能够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及工资配置、升迁等平等候遇就硕士而言,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同或相近的硕士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以毕业学校、年纪、户籍等种种非能力原因而拒绝录用,无法享受和其它硕士平等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现象在硕士供大于求的大中城市,硕士就业歧视现象更为严重硕士就业歧视的关键表现形式有年纪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及毕业学校歧视等 1.年纪歧视 和大学生就业相比,硕士就业面临着年纪歧视。
通常来讲,硕士的年纪普遍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大目前,在硕士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偏大的年纪成为硕士就业的一道障碍不容回避的是,年纪歧视有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最为经典的是各地公务员招考有统计表明,明确要求30岁以下考生才能报考公务员的占到42%,很多超出30岁的硕士被拒之门外,公务员报考的年纪限制是经典的年纪歧视,是限制和剥夺了《中国宪法》给予每一个公民的劳动权利和平等就业权利的不妥做法 2.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是指对第一学历的歧视在硕士进入“买方市场”后,用人单位在录用硕士时就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在把对最高学历的要求逐步升格到硕士、博士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假如第一学历是专科或自考本科,用人单位通常会以第一学历不合要求而将其拒之门外还有很多用人单位认为非全日制硕士的培养不系统、不全方面、水平低而不予考虑,造成非全日制硕士就业雪上加霜,类似这么的学历歧视的例子在目前硕士就业市场上随地可见 3.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硕士就业面临的传统歧视现象,它关键表现在女硕士就业群体中伴随硕士群体的壮大,女硕士毕业人数也越来越多传统上的偏见、生理及心理原因的差异使女硕士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性别歧视。
通常情况下,女硕士毕业时多处于25~28岁的生育黄金阶段,经常在应聘中被拒绝,原因是很多单位认为她们参与工作后,“今天结婚,明天生孩子,后天又是哺乳期,单位招进来后,等于白养一个人”女硕士因为毕业时达成了婚育年纪,毕业后参与工作很快就要面临着婚育,婚假、产假等提升了单位雇用成本,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更看重家庭而非事业,这将分散女性在工作中的精力,所以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对女生有所顾虑性别就业歧视是中国现在硕士就业面临的最普遍和最严重的就业歧视 4.毕业学校歧视 毕业学校作为硕士的“出身”问题在很多场所被众人关注,成为新的歧视源首先,多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多不含有招收培养硕士资格的地方院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也含有了招收培养硕士的资格;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地方院校的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因为面临着很大的选择余地,用人单位在招录硕士时往往要求是名校毕业省级地方院校毕业的硕士在就业时往往会碰到毕业学校歧视,致使大批地方院校培养的硕士无法就业只招收名牌学校毕业生已成为部分用人单位录用硕士的普遍规则 二、硕士就业歧视的危害和应对 硕士就业歧视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些危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造成读书无用论抬头,阻碍教育事业发展 在本科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读研多数是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但就业歧视必定会使硕士就业困难重重,从而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这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警示 2.使毕业硕士出现心理障碍,增加社会不友好原因 因为就业歧视而走上法律维权道路的硕士已不在少数,能够想见,会有部分遭受歧视的硕士可能因为“想不通”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轻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部分现象,应该引发大家的高度重视 3.造成教育投入产出不平衡,浪费教育资源,产生社会危害 就业歧视使原本已经很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愈加复杂化,大批硕士被推向社会成为无业人员,这既浪费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又影响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同时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大批无业硕士还有可能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 三、应对硕士就业歧视的思绪 1.硕士就业歧视反应出硕士教育体制需要改革 在硕士没有扩招的年代,硕士属于高学历人才,就业一直全部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但多年伴随硕士的扩招,硕士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市场上对硕士的供求严重失衡,用人单位有了较大的挑选空间,硕士就业歧视问题日益突出能够说,硕士盲目扩招、毕业硕士数量激增是引发就业歧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统计资料表明,从2021年到2021年,硕士招收人数从万人激增到万人,增加了三倍多,毕业人数从2021年开始每十二个月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招生和毕业规模大大超出了中国社会的承载力,硕士就业时高学历、高起点的优势已于多年消失殆尽所以,消除硕士就业歧视现象的关键原因是调整硕士的招生规模和培养体制 2.制订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规 中国现在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对待就业歧视,国际上最有效的措施是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后最终形成了一套包含《公平酬劳法》《就业年纪歧视法》《美国残疾人法》等完备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为消除就业歧视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有关就业歧视和平等就业的法律要求通常只散见于多种法律之中,而且大全部只是标准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所以中国迫切需要制订一套专门的、详细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明确反对就业中的歧视现象,给硕士反就业歧视提供明确的法律救助和保障 3.政府监督和激励并举 部分学者认为,硕士就业歧视反应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个浮躁心理,这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危害,它对硕士群体造成的心理伤害也可能是无法愈合的在消除硕士就业歧视方面,仅仅提倡用人单位改变不合理的用工观念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歧视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造成的所以,地方政府应起带头作用,降低制度性限制同时,政府还应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镇壁垒、户籍壁垒,禁止对外地人员就业人为地设置限制和变相就业歧视,并发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主动处理硕士就业“过剩”问题 4.硕士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应对就业歧视 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硕士也应愈加主动主动地为自己争取就业机会,规避就业歧视比如,能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走一条曲线创业之路;能够对单位性质、薪水待遇、专业对口度的期望值进行调整;能够先放弃大城市而选择中小城市就业另外,硕士还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要求,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而言之,中国目前的硕士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歧视现象,但我们不应盲目消极整体来说,硕士就业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要真正处理硕士就业中的歧视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假如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相信硕士就业歧视和就业难问题一定会很快得到缓解 责编:一 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