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河南省登封市嵩阳高级中学化学高二下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24页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期末模拟测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已知酸性>H2CO3 >>HCO3—,现要将转化为可行的方法是( )A.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再通入足量HCl B.与稀硫酸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HCO3C.加热该物质溶液,再通入足量的CO2 D.加稀硫酸共热后,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2、已知:2Fe2++Br2=2Fe3++2Br-,2Fe3++2I-=2Fe2++I2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Cl2,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还原性:I->Fe2+>Br-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 molC.原溶液中:n(Fe2+):n(I-):n(Br-)=2:1:3D.当通入2mol 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3、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 g 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0.1NAB.1 L 0.1 mol·L-1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4NAC.0.1 mol KI与0.1 mol FeCl3在溶液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D.0.1 mol乙烯和乙醇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所消耗的氧分子数为0.3NA5、常温下,向10mLbmol⋅L−1的CH3COOH溶液中滴加等体积的0.0lmol⋅L−1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Na+)=c(CH3CO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0.0lB.混合后溶液呈碱性C.常温下,所得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常数Ka=10−9/b−0.01mol⋅L−1D.向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6、室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乘积为1×10-26,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A.Cl- B.HCO3- C.Na+ D.NO3-7、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数为5,并且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关于该元素的判断错误的是( )A.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B.该元素为VC.该元素为ⅡA族元素D.该元素位于d区8、汉黄芩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汉黄芩素的分子式为C16H14O5B.1mol该物质与NaOH溶液反应,可消耗2molNaOHC.1mol该物质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1molBr2D.该物质可发生取代、加成、缩聚、消去反应9、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ol/L。
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0 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B的转化率降低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x+y 已知淀粉遇单质碘变蓝,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含I−的溶液中通入Cl2,所得溶液加入淀粉溶液一定变蓝B.途径II中若生成1 mol I2,消耗1 mol NaHSO3C.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Cl2>I2>IO3−D.一定条件下,I−与IO3−可能生成I215、下列物质转化中,两种物质之间一步反应能实现的是A.SiO2粗硅SiCl4高纯硅B.NH3NONO2硝酸C.海水Mg(OH)2MgCl2溶液MgD.Fe3O4Fe2 (SO4)3溶液FeSO4溶液FeSO4·7H2O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乙炔和苯完全燃烧,产生的CO2的质量相同B.60 g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 NAC.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逐渐升高D.标准状况下,11.2 L的庚烷所含的分子数为0.5 NA17、下列有机物的结构表示不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B.1-丁烯的键线式为C.乙醇的结构式为D.葡萄糖的最简式为CH2O18、化合物X是一种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化合物X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X的分子式为C16H16O6B.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C.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D.1mol化合物X最多可与5molNaOH、7mol H2、4molBr2发生反应19、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选项混合物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苯(甲苯)KMnO4(酸化) ,NaOH溶液分液B溴苯(溴)KI溶液分液C乙烯(二氧化硫)NaOH溶液洗气D乙醇(少量水)生石灰蒸馏A.A B.B C.C D.D20、某新型二次电池反应原理为M+3Cn(MCl4)+4MC14-4M2C17-+3Cn(M代表金属,Cn代表石墨)。 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MCl4-向b极迁移B.放电时,a极反应为M-3e-+7MCl4-=4M2Cl7-C.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Cn+MCl4-+e-=Cn(MCl4)D.电路上每转移lmol电子最多有3 mol Cn(MCl4)被还原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一定强B.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C.NaHSO4在水溶液及熔融状态下均可电离出Na+、H+、SO42-D.NH3属于非电解质,但其水溶液能够导电2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FeCl3溶液滴入热的浓NaOH溶液中可得到Fe(OH)3胶体B.氯水久置后,漂白性和酸性均增强C.常温下,铁片不能与浓硝酸发生反应D.NaCl饱和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3、CO2,可析出NaHCO3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化合物A、B是中学常见的物质,其阴阳离子可从表中选择.阳离子K+、Na+、NH4+、Fe2+、Ba2+、Cu2+阴离子OH﹣、I﹣、NO3﹣、AlO2﹣、HCO3﹣、HSO4﹣(1)若A的水溶液为无色,B的水溶液呈碱性,A、B的水溶液混合后,只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及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①A中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填“离子键”、“共价键”).②A、B溶液混合后加热呈中性,该反应的离子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的水溶液为浅绿色,B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但A、B的水溶液混合后无明显变化.则:①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分析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请用文字叙述)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请用一简易方法证明上述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利用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原理,将其设计成原电池,若电子由a流向b,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24、(12分)聚乳酸E在服装、卫生医疗制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某有机化合物A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反应可合成E;同时还可得到C和D等重要有机化合物转化关系如下图:完成下列填空:(1)B→E反应类型:____________,D→G实验室中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2)A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3)与F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还有HCOOCH(CH3)2、HCOOCH2CH2CH3和_______ (用结构简式表示)4)写出实验室中判断D中有G生成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石油产品丙烯及必要的无机试剂可合成丙烯酸,设计合成路线如下:已知:i. 请完成合成路线中的:ClCH2CH=CH2→甲→乙→丙______25、(12分)(1)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①若用 18O 标记乙醇中的氧原子,则 CH3CH218OH 与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②球形干燥管C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③D 中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④反应结束后D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⑤下列描述能说明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A.单位时间里,生成 1mol 乙酸乙酯,同时生成 1mol 水B.单位时间里,消耗 1mol 乙醇,同时消耗 1mol 乙酸C.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D.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2)N-苯基苯甲酰胺( )广泛应用于药物,可由苯甲酸()与苯胺()反应制得,由于原料活性低,可采用硅胶催化、微波加热的方式,微波直接作用于分子,促进活性部位断裂,可降低反应温度取得粗产品后经过洗涤—重结晶等,最终得到精制的成品已知:水乙醇乙醚苯甲酸微溶易溶易溶苯胺易溶易溶易溶N-苯基苯甲酰胺不溶易溶于热乙醇,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微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A.反应时断键位置为C—O 键和 N—H 键B.洗涤粗产品用水比用乙醚效果更好C.产物可选用乙醇作为溶剂进行重结晶提纯D.硅胶吸水,能使反应进行更完全26、(10分)实验室可利用环己醇的氧化反应制备环己酮,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如下: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见下表物质沸点(℃)密度(g·cm-3,20℃)溶解性环己醇161.1(97.8)*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