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31735080
  • 上传时间:2021-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前言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第一章 规划背景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第二章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第三章 现状条件分析一、 区位分析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二、 土地利用规划区内现状主要以耕地、水塘、山地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很少包括鲍思高职业培训中心,石滩二中等教育科研用地,零星的工业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22.55公顷,只占规划区总用地的5.53%,村镇建设用地主要包括仙塘村和顾屋村,分别位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总用地面积约为25.5公顷包括村镇建设用地在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占到规划区总用地的94.47%,规划区内大部分用地还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三、 地形地势区内除北部、中部部分地区为坡地以外,其余用地相对平坦,地势由北往南,自西向东倾斜,地面标高在4—20米之间流经规划区东边的增江河江面宽约200~350米不等,水深约4~5米,是本区最大的水体四、现状交通分析规划区内的交通主要由增滩公路疏导,通过增滩公路与旧镇区以及荔城镇相连目前,区内南北向的工业大道已完成北段工程,东西向的石滩大道也已经完成西段的部分工程,其余路段正在施工建设中另外,区内其余的道路还包括有由增滩公路联系仙塘村的村道,增江大堤等。

      区内道路十字型的主骨架已经基本搭就,但其余道路系统不足,现有村道等级低,且不符合规划的要求,道路建设任务重五、现状景观分析规划区内地势较平坦,以大片农田、丘陵山体和水塘为主,景观一览无遗,呈现一种田园水乡风光增江自用地东边蜿蜒流过,沿江景色秀丽增江、小山、水塘、农田及自然村落构成本区主要的自然景观要素六、 现状水系分析规划区内水网较为分散,具有水道狭长、水陆高差较小等特点,水体以水塘、灌溉水渠为主,自然水体生态环境较好七、 现状设施分析规划区内教育设施包括鲍思高技术培训中心和石滩二中规划区南面有一座110KV的石滩变电站,各种等级高压线分布较为密集,为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规划区内现状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尤其缺少商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八、 存在优势及问题石滩镇是广州中心镇之一,也是增城增江地区一河两岸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其中新城区主要以行政、居住、文化、娱乐、休闲、体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新区,将建成高档次、高标准的城市新区,其区位投资优势显而易见新区临近荔城、东莞,而且增江自新区北面往南流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区内的道路通车后,将使石滩镇与其他镇区、城市的联系更为直接。

      区内东临增江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居住生活条件非常良好由于现状交通不发达,新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开发现状存在的企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也只是沿增滩大道布置,布局凌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区内地势变化较大,地势高差最大达10多米,导致填方、挖方量增大,土地开发成本高另外区内行政村的搬迁与改造,涉及村民搬迁安置、房屋拆建、旧村的改造等问题使新区的建设、开发难度增大土地利用现状构成表序号用地性质代码用地类别用地面积(公顷)百分比1C公共设施用地2.02%2M工业用地0.55%3S道路广场用地2.75%4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20%5小计城市建设用地5.53%6E水域和其它用地94.47%其中E1水域74.8618.36%林地31.077.62%耕地253.6962.23%E6村镇建设用地25.506.26%7合计100%第四章 规划建设目标1.配合石滩镇总体规划的实施,带动整个石滩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的优化2.把该区建设成为广州市21世纪中心镇建设的示范城市新区,充分体现滨水、背山的生态型山水城市特色3.突出新区行政科技文化中心和服务信息中心特色,营造优美的居住和服务环境,把该区建设成为增城南部地区重要的有吸引力的科技、信息、服务、文化中心,承担辐射和服务周围城镇的任务。

      4.实行分层、分区、分级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提升城市的生活居住氛围,营造繁荣的城市新区第五章 规划定位与发展规模根据石滩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石滩镇总体发展性质,在综合考虑规划区在石滩镇的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前提下,明确规划区是石滩镇的行政管理中心、金融贸易中心、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居住新区,具有传统与时代特色的新型城区根据总体规划的人口和用地安排,考虑到本规划区的发展定位和用地安排,到规划期末,规划区内共安排人口10万人第六章 规划布局一、总体构思遵循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道路骨架和布局结构,寻找新城区环境特质与土地开发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引导新城区开发与风景园林的共生共荣,突出创业、居住全面发展的规划主题,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创建高效、便捷、舒适、优美的城市意象,构筑“有珠三角特色的小城镇新区”风貌二、空间结构结合镇区总体规划功能结构以及新区网格状道路网络,新城区形成“一心、六轴、多点”的网络状空间结构1、 “一心”由行政中心及其周边的服务配套设施构成的新区的核心节点,是石滩镇的指挥中枢2、 “六轴”“三纵三横”六条发展轴,包括南北向的城市核心功能和生态景观发展主轴以及东西向的城市商业服务业功能发展主轴,两条南北向的城市居住和商业发展次轴,两条东西向的组团联系发展次轴。

      南北向的城市核心功能和生态景观发展主轴主要联系新区的核心功能区以及北部和南部的居住中心区,包括行政中心、市民广场、体育中心、北部居住区中心公园、南部居住区滨江公园等主要的功能节点,是新区的最重要的发展轴东西向的城市商业服务业功能发展主轴沿石滩大道构成,是石滩商贸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积聚的主要地带,形成石滩重要的商业服务业积聚带各发展轴相互交织,通过功能和景观节点形成网络式的结构3、“多点”分布于新区内的多个城市节点,包括交通节点、景观节点、商业服务节点等这些城市节点由城市发展轴相互串联,形成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开放体系,也有助于形成有机的开放空间,为新区创造良好的环境三、功能分区本规划区以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规划区共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包括中部的核心功能区,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居住综合功能区中部的核心功能区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构成,是石滩镇的核心服务功能区北部居住综合功能区位于核心功能区北部,是规划建设的新居住区其中,滨河地带结合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规划建设一类居住区南部居住综合功能区位于核心功能区南面,规划结合顾屋村的改造,形成城市化的新型社区,并注意结合原有的自然水体,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

      西部居住综合功能区位于核心功能区西面,规划考虑与老镇区的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配套设施,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第七章 用地规划一、原则1、遵循镇区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框架,结合当前珠三角土地利用的新特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规划新城区用地,力求最大效能地开发土地资源2、充分利用增江这一有利自然条件,结合现状区内自然山体较多,沟塘渠堰纵横的环境特色,寻求各类用地与自然环境的相生共荣,创造有个性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突显城市新区形象3、强化规划管理与实施的可操作性,将新城区分期建设、滚动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统一考虑4、注重与镇区其它片区建设的协调统一,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使其成为镇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用地布局新城区规划用地总面积4.08平方公里,用地类别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水域和其它用地(E)6大类用地1、居住用地(R)布局居住用地集中成片布局,用地类别有一类居住用地(R1)、二类居住用地(R2)两种,主要分布于滨河居住区、北部居住区、西部居住区、东部居住区,其中,一类居住用地(R1)集中安排于滨河居住区北部居住区包括现状仙塘村的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村镇建设用地改造为二类城市居住用地。

      南部居住区的建设要结合顾屋村的改造来进行,规划强化绿地水体的安排,形成新型的城市居住区西部居住区着重强调与旧镇区的有机联系,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住区规划区内共安排居住用地133.47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33.74%2、公共设施用地(C)布局公共设施用地采用集中成“面”、沿主干道成“线”、特殊地段成“点”布局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网轴状布局结构,用地类别有行政办公用地(C1)、商业金融业用地(C2)、文化娱乐用地(C3)、体育用地(C4)、医疗卫生用地(C5)、教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