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土隧道毕业设计.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30472097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土隧道毕业设计篇一:东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东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1.1.线路概况  新建铁路至客运专线位于、省境线路经过、新荥阳、新巩义、南、新渑池、新、新灵宝、新华山、新、新临潼,终止北,分别连接京广通道(包括京广客运专线)、大湛通道、包柳通道正线全长484.518km 东隧道:位于省潼关县境,全长7685m  1.2.隧道概况  东隧道位于省潼关县,隧道进口位于陕豫两省交界处的家村坡地下,距连霍高速公路约100m,出口位于潼洛沟,进出口交通便利  隧道所经区域主要为黄土台塬区,黄土台塬顶平坦,开阔,整体上南高北低,塬顶地面高程在550~580m之间,多有村庄道路分布,均为农田塬区周边冲沟发育,切割深度100~200m大型冲沟有远望沟,受其切割,隧道分为东西两段,长度分别为5378m和2306m,其沟底宽度约3~5m,沟心与线路夹角135°,沟呈“V”型,两侧坡面较陡,坡面小型浅层高角度滑坡、错落发育,多有坍塌发生远望沟斜井需修筑临时便道  隧道洞口坡面黄土冲沟较发育,无大规模不良地质,冲沟稳定,坡面整齐,自然坡约50°,洞顶均为荒地、坡地,植被稀疏隧道进口浅埋,洞身最大埋深约200m。

        隧道起讫里程DK333+312~DK340+996,长度7684m,为双线黄土隧道,除进口段位于R-10000m的曲线地段外,其余洞身位于直线上洞身进口段纵坡为+3‰,出口段纵坡为+5‰、+6.5‰  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1.3.1. 工程地质地质特征  1.3.1.1. 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绘、浅孔钻探以及省第二水文地质队N8、N12两个深钻孔及定测施钻的D7Z-4-1、D7Z-7-1两个深钻孔揭示,隧道及斜井  通过区,黄河II级阶地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所覆盖,下伏上更新统冲积砂质黄土;I级黄土台塬区,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厚20~45m,下伏第四系中、下更新统风积的砂质黄土,中间夹有数层古土壤层 ,总厚150~200m,底部为冰湖积粉质黏土及砂层按成因时代和土颗粒由细到粗描述如下:  ①砂质黄土:广泛分布于黄河Ⅱ级阶地及I级黄土台塬区表层,黄河Ⅱ级阶地风积黄土厚度约8~15m,I级黄土台塬区表层厚度约20~45m,塬顶部中间厚,边缘薄,含大量的蜗牛化石浅黄-淡黄色,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具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坚硬-硬塑状,○Ⅱ级普通土,表层σ0=120kPa,中下部σ0=150kPa。

      具湿陷性  ②砂质黄土:主要分布于黄河Ⅱ级阶地风积黄土层下,厚度约10~30m不等浅黄色、淡黄色,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具孔隙,水平层理发育,坚硬-硬塑状,○Ⅱ级普通土,σ0=120kPa,具湿陷性  ③砂质黄土:主要分布于黄土台塬区中部(标高400~550m),浅棕黄色,厚度约100~150m,中间夹有11~13层0.5~6.5m厚的棕红色粉质黏土古土壤上部结构疏松,下部较致密,硬塑状为主,○Ⅱ级普通土,σ0=220kPa  ④古土壤 :厚0.5~6.5m,棕红色古土壤,厚薄不一,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于砂质黄土中,硬塑,○Ⅲ级硬土,σ0=220kPa  ⑤砂质黄土:浅棕黄色,厚度为25~50 m,中间夹有7~15层0.5~6.0m厚的棕红色粉质黏土古土壤结构较致密,硬塑状为主,Ⅲ级硬土,○σ0=280kPa隧道洞身主要位于该地层中  ⑥古土壤:厚0.5~6.0m,棕红色,厚薄不一,呈层状分布于砂质黄土中,硬塑,○Ⅲ级硬土,σ0=280kPa  ⑦粉质黏土 :分布于I级黄土台塬区中前部的底部,仅在远望沟心局部出露,厚20~35m,褐黄-灰黄色,土质不纯,局部含有卵石土、圆砾土及砂层透镜体,具水平层理,结构致密,含钙质团块,硬塑状,○Ⅲ级硬土,σ0=300kPa。

      隧道洞身主要位于该地层中  ⑧粉、细砂 :主要分布于隧道洞身以下地层中,与冰湖积粉质黏土互层,其成份以石英岩、长石等为主,局部含有卵石土、圆砾土透镜体,砂质不纯,含有少量的土质,密实,饱和,○Ⅰ级松土,σ0=250kPa在深钻孔中所揭示  1.3.1.2. 主要地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参数见“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  表1-1 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   1.3.1.3. 地质构造:   隧道通过I级黄土台塬区构造上为潼关隆起,为第四系以来活动明显的断隆,隆起西界为观北断层,东界已出区外,南端限于山前大断层,北端已出区外,据有关区域资料分析,该隆起虽与观北断层同时形成,始于中更新世,但当时不太显著,  并接受了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直到早更新世晚期才强烈隆起,使该区露出水面,接受以风积砂质黄土为主的堆积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隆起上升剧烈,故呈现今日之貌,远望沟以东台塬顶部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较厚,以西台塬的较薄,隧道通过段主要地层为中、下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夹古土壤,说明远望沟以东台塬的隆起幅度小于以西台塬 1.3.2. 水文地质特征  1.3.2.1. 地表水  东隧道通过区地貌为黄土一级台原,地势平坦、开阔。

      黄土台塬沟谷较发育、周边冲沟及远望沟无常年流水,隧道出口端潼沟河常年流水,流量不大,水质良好  1.3.2.2. 地下水  ①地下水类型、含水岩层的划分及分布  东隧道地下水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和砂夹砾石层孔隙承压水两大类前者主要储存于中更新统黄土(Q2eol3)、下更新统黄土(Q1eol3),后者主要储存于下更新统(Q1lgl4)冰湖相砂夹砾石层,是塬区居民的地下水源,地下水质良好,无侵蚀性  A、黄土孔隙、裂隙潜水:  该层潜水主要赋存于中更新统(Q2eol3)风积砂质黄土及下更新统(Q1eol3)风积的粘质黄土中,黄土的储水空间包括孔隙、孔洞和裂隙该层潜水水量较小下更新统冰湖及冰水堆积的粘性土层为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高程320~330m  B、砂夹砾石层孔隙承压水:  含水层为下更新统(Q1lgl4)冰湖堆积层,为黄灰色粘土及中细砂、粗砂夹砾石等互层,砂层巨厚,达50m以上上部隔水顶板为粘性土层,泥、钙质胶结较好,分布连续承压水头一般在15~33.5m,局部地段无承压性水量较丰富,水位埋深214~230m之间依据收集省第二水文地质队1982年在坡头塬中部N12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埋深231.4m(高程339.82m),单井涌  水量可达432.17m3/d。

      本次在DK335+632处布一孔深270.40m钻孔初见水位埋深245.8m(高程355.8m),承压水位高程361m,承压水头33.5m  ②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A、潜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补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塬间洼地及支岔沟地表水、灌溉回归水的入渗补给,其气降水是潜水的最大补给源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寡、潜水位变化的幅度,与降水量的大小、历时长短关系紧密,但由于隧道所在区域潜水水位埋深较大,潜水位在短时间水位升高不显著,依据该区多年统计资料,一级台塬潜水位动态年变化最大3.12m  径流与排泄:潜水总体径流方向基本与地形一致,由南向北运移,隧道通过区位于一级台塬的中前部,由于接近排泄区,潜水的水力坡度加大,可达21.2‰,由南部黄土台塬区最终排向黄河、渭河此外,潜水通过隔水层“天窗”向下部承压含水层排泄以及人工开采,均对径流、排泄有一定的影响  B、承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补给:潜水含水层为多层漂砾卵石及砂质黏土层组成黏性土层厚度小、层数少,分布不连续,多有尖灭,因而上部潜水和支流河水可通过这些隔水层缺失地段直接入渗补给承压水同时,潜水与承压水间的隔水层为黏性土,厚度一般在5—30m,两者之间可发生缓慢的水力联系,潜水也可通过隔水层“天窗”向下部承压含水层直接补给。

        径流与排泄:承压水径流方向,基本与潜水的径流方向大致相似,即由南向北运移,水力坡度可达21.1‰,直接向黄河、渭河排泄此外,人工开采条件下,隔水顶板被揭穿或随着潜水位的急剧下降,在一些地段,承压水将越层向上部潜水含水层排泄  ③隧道分段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A、进口~远望沟(DK333+312~DK338+470)  该段隧道线路与承压水隔水顶板位置几乎平行一致,相对隔水层厚度约20m篇二:隧道毕业设计摘要  摘要  本设计名称为“黄土梁隧道综合设计”,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及所给定的隧道拟建区的交通、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主要设计了隧道平面图、隧道纵断面图、建筑限界轮廓、紧急停车带轮廓、隧道各级围岩衬砌结构及洞门、明洞结构、明洞暗洞的防排水措施和通风、照明等容  隧道除洞口段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设置,其余均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的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组合使用由工程类比法,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拟定相应的支护形式,并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计算(收敛—约束法,荷载—结构法)进行校核经验算,所有设计参数都符合规要求,说明本设计是安全合理的。

        隧道通风照明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并结合本设计,通风采用机械通风,照明采用不同功率的高压钠灯,并根据隧道总长分段进行照明  关键词:公路隧道 衬砌结构 新奥法  Abstract  This design name as "Huang-tu-liang tunnel integrated design ".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uide teache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geology hydrology .etc, design the tunnel plan, the tunnel longitudinal profile, structural approach limit of tunnel, tunnel lining structure and tunnel portal, open cut tunnel structure, tunnel water handling, tunnel ventilation and tunnel lighting .etc.  Except the tunnel portal xxbine of the topography and geology conditions set, the others all design by the NATM, using the xxposite tunnel lining structure of flexible support. Primary lining using the bolting and shotcreting, be xxposed of shotcreting,  bolting, steel mesh and steel arch support .etc supporting structure. By engineering analog method with 《Code for Design of Road Tunnel》studying out the homologous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checking by through the necessary xxputing.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esign satisfied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in the Codes and Standards, then explained that the design is reasonable and。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